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28624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 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 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 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 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 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简而

2、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 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 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 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 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 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 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 的自主性,伤害了

3、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 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 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 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 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 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 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

4、、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 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 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 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 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 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 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 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

5、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 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 任务。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 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 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便课 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 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开放,从内容角度讲,

6、意 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 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 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 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 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 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 未完成的非终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 标

7、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 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 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 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 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点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 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 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

8、动中的即兴 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 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 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 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 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 展的根本后劲。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 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 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 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