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9284873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九 QPSK调制与解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九、QPSK、QDPSK调制与解调一、实验目的1、掌握 QPSK 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2、掌握QDPSK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3、分析QPSK、QDPSK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二、实验原理为提高通信的有效性,最常用的办法的是采用多进制的数字调制。MPSK和MDPSK就 是多进制的数字相移键控即多相制信号,前者称为多进制绝对相移键控,后者称为多进制相 对(差分)相移键控,它们都用M个相位不同的载波来表示M个不同的符号。一般来说, 有M = 2n,因此,一个符号可以代表n bit的二进制码元。1、QPSK信号分析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

2、eying,正交相移键控)又叫四相绝对相移键控(4PSK), 它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来表征数字信息。由于每一种载波相位代表2bit信息,故每个 四进制符号又被称为双比特码元。把组成双比特码元的前一信息比特记为a码,后一信息比 特记为b码,为使接收端误码率最小化,双比特码元(a, b)通常按格雷码(Gray code) 方式排列,即任意两个相邻的双比特码元之间只有一个比特发生变化。图9.1给出了双比特 码元(a, b)与载波相位的对应关系,其中图(a)表示A方式,图(b)表示B方式。0,1) (1.1)(0,0)o(or 0)图9.1 QPSK信号相位矢量图(a) A方式(兀/2系统)(b)

3、B方式(兀/4系统)表 9.1 双比特码元与载波相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双比特码元载波相位0nabA方式B方式0090235010135112704510180315根据相位矢量图,得到双比特码元与载波相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9.1 所示。A 方式的 QPSK 信号可表示为 ns(t) = cos( t+0 ) = cos( t + 兀),n = 0,1,2,3c n c 2B 方式的 QPSK 信号可表示为s(t) = cos t +0 ) = cos t +兀),n = 0,1,2,3c n c 4由于QPSK信号普遍采用正交调制(又称IQ调制)法产生,故QPSK信号统一表示为s(t) = co

4、s t +0 ) = I -cos t一Q -sin tc ncc这样,将a码送入I路,b码送入Q路,然后将I路信号与载波coso t相乘,Q路信号与正c交载波sino t相乘,之后通过加法器相加,即可得到QPSK信号。c2、QPSK 调制以B方式为例,QPSK信号的产生方法有两种:一是正交调制法,二是相位选择法。(1)正交调制(IQ调制)法二进制调相信号通常采用键控法,而多进制调相信号普遍采用IQ调制法产生。正交调 制法产生QPSK信号的原理框图如图9.2所示,它可以看成由两个2PSK调制器构成,上支 路将 a 码与余弦载波相乘,下支路将 b 码与余弦载波相乘,这样产生载波相互正交的两路2P

5、SK信号,再将这两路信号相加,通过矢量合成便是QPSK信号图9.2正交调制法产生QPSK信号(a)原理框图(b)矢量合成原理图中输入的数字基带信号A(t)是二进制的单极性不归零码,通过“串/并变换”电路变成 并行的两路码元a和b后,其每个码元的传输时间是输入码元的2倍,且单极性信号将变为 双极性信号。其变换关系式将“1”变为“+1”、“0”变为“-1”。 “串/并变换”过程如图 9.3 所示, 图中 0、1、2 等表示为二进制基带码元的序号。从电路实现的角度看,串并变换实现了双比特码元和I、Q两路信号幅度之间的映射, 如表9.2所示。IQ信号幅度只有2种取值,设为1/桓是为了保证输出QPSK信

6、号幅度为1。012345(a) 输入基带码元 t0I2丨4 (b)并行支路a码元t1I3丨5 (c)并行支路b码元t图 9.3 串 / 并变换电路工作原理表9.2双比特码元与IQ信号幅度及载波相位之间的映射关系双比特码元abI、Q路信号(幅度)I、Q路调制后相位合成相位0n00-1M;2, - 1M;2兀,3兀/ 25兀/401-1M;2, + 1M;2兀,兀/23兀/411+1/込,+ 1M;20,兀/2兀/410+ 1八2,-1/(20,3兀 /27 /42)相位选择法相位选择法原理框图如图9.4所示。图 中载波 产生器产生四种相位的载波,经逻辑选择电路,根据输入信息a和b,决定选择哪个相

7、位的载波输出,然后经过带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这种方式适合用于载频较高的场合。图 9.4 相位选择法产生 QPSK 信号的原理框图3、QPSK 解调图 9.5 QPSK 信号解调原理框图QPSK信号的解调可以用两个正交的载波信号实现相干解调,如图9.5所示。由于QPSK 信号可以看作是两个正交2PSK信号的叠加,所以用两路正交的相干载波去解调,可以很容 易地分离这两路正交的2PSK信号。相干解调后的两路并行码元a和b,经过并/串变换后, 可恢复出原串行信息。这种解调仍然存在相位模糊现象。4、QDPSK 调制为了克服QPSK的相位模糊现象,人们常采用QDPSK调制,即用相邻码元载波相位的 相对变

8、化来表示数字基带信号,它可以理解为四进制的相对(差分)相移键控。将表9.1中的9换成A0,即得QDPSK信号的编码规则,此时A0是本码元载波相位n n n相对于前一码元的相位变化。QDPSK信号产生方法与QPSK信号的产生方法类似,只需在 图9.2 (a)中发送端串/并变换后增加差分编码器,即可获得QDPSK信号。图9.6正交调图7去产第一DPSKK信号号产生理框图关于差分编码:发送端差分编码的实现常用“模4加”电路,如图9.7所示图9.7差分编码的实现(a)模4加电路(b)模与双比特码元的对应关系模4加的运算法则是:相加之值4,其和为结果值;相加之值4,其和减4为结果值相加之值=4,结果值为

9、 0。例如:Ai-i0101111010001101鈕码的棋值为i/2/2/ny11Il yIICD円附模值为3/J3/o/1匚码1j01000D砒011101015、QDPSK 解调QDPSK 信号的解调方法和 2DPSK 解调类似,也有极性比较法和差分检测法两种QDPSK信号极性比较法的解调原理框图如图9.7所示,与图9.5比较,只是多了一个码反变 换(差分译码),将差分码变成绝对码。图9.7 QDPSK信号极性比较法解调的原理框图关于差分译码(逆码变换):接收端差分译码的实现常用“模4 减”电路。模4 减的运 算法则是:相减之值0,其差为结果值;相减之值0,其差加 4 为结果值;相加之值

10、=0, 结果值为 0。三、实验步骤1、启动实验,新建工程文件并保存。(1) 双击桌面 VMware Workstation 图标,开启虚拟机 jiaoxue_pc_0413,用户名:zhiling, 密码:123456。(2) 双击智领通信教学软件图标,进入开发模式。(3) 通过File-新建-其他(O).,弹出“新建”窗口,选择Zrc菜单-新建一个ZRC 工程,点击下一步进入“创建一个新的egrc工程”窗口,输入项目名2FSK,点击完成,出 现空白的2FSK.zrc工程设计窗口。2、模拟法产生2FSK信号,观察波形和频谱。(1) 在工程设计窗口中依次添加文件信源、信号源(1)、信号源(2)、

11、数据组帧、比特扩 展、整型至浮点型、反相器、乘法器、加法器、浮点至复数型、KZSDR信宿、示波器、频 谱仪等模块。(2) 各模块作用及设置如下: 文件信源模块:产生基带信号, 50 个 bit 的随机“0”或“1”序列;信号源(1)模块:产生载波信号1,频率为20KHz,幅度为1,相位为0的余弦信号;信号源(2)模块:产生载波信号2,频率为40KHz,幅度为1,相位为0的余弦信号;数据组帧模块:产生24个bit “0”或“1”组成同步序列码,对基带信号加入同步码, 其作用是使其能够在2FSK解调时能够解码基带信号;KZSDR模块:2FSK信号发送模块,同时设置KDZL-SDR-RL01通用软件

12、无线电开发 平台的相关参数:采样率为400KHz,中心频率为340MHz,信号增益为60dB(可调),发送 天线通道为RX2,发送信号带宽为400KHz。比特扩展模块:矩形成波,将基带信号波形变为矩形波。 反相器模块:将基带信号进行反相。“0”码变为“1”码,“1”码变为“0”码。(3)系统连线,如图7.7 所示。(4)编译,运行。(5)观察波形,如图7.8 所示。(6)观察频谱,如图7.9 所示。3、键控法产生2FSK信号,观察波形和频谱。4、包络检波法解调2FSK信号,观察波形和频谱。(1)(2)(3)(4)5、相干解调法解调2FSK信号,观察波形和频谱。(1)(2)1)2)3)4)四、观察与思考1、画出/2体制的QDPSK调制器原理框图和相位矢量图。答:AHAB单/址urn令衣ncos2n fj4兀/ 4w cns2ir/jOS I-2、在信道中加入高斯白噪声,观察解调后误码率的变化。3、在接收端如果本地载波与发送载波不同相,观察解调后误码率的变化方便4、5、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 word 文本 更改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