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28477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5、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覩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覩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 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 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

3、是不讲信用;对 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 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10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 是君子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 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4、?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 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 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子曰:“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 有危险了。”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5、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6、者而改之。”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20虽有嘉肴礼记学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7、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5、河中石兽纪旳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8、棹(zh do)数小舟,曳(y 铁耙(p。,寻 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m)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i)断欤?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

9、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仙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 多里,没找到(它们的)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 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 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

10、,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 (底面)一半的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 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 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 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臆断呢?30、智子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 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

11、疑邻人之父。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 天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窃是隔 壁那个老人干的。30、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 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译文:靠近长成一带的们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 人的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竟然)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他家是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慰问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 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 沙场。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癇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了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