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监测培训材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282805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监测培训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肿瘤监测培训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肿瘤监测培训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肿瘤监测培训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肿瘤监测培训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肿瘤监测培训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监测培训材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石岭卫生院培训会培训主题 :肿瘤及死因监测和心脑血管相关知识讲座时间:主讲:讲座内容:一.肿瘤监测 肿瘤监测是以卫生院医疗服务网和肿瘤防治网为依托,对所在区域主要肿瘤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作长期连续动态地观察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有关卫生部门,为肿瘤防治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监测的目的(一)建立我县肿瘤新发病例监测;(二)了解我县的肿瘤新发病例的流行趋势和发布特征;(三)评价和考核肿瘤防治效果;(四)为肿瘤病因和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线索。2、监测的内容(一)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监测 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监测是肿瘤监测工作的最重要的核心。肿瘤的发生和死亡是人群暴露于各种致癌危险因素和预

2、防干预措施的应答指标。是对人群中肿瘤的发病和死亡频率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了解肿瘤在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为发现肿瘤相关危险因素提供线索。肿瘤发病和死亡监测工作主要是建立和健全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报告制度,由于肿瘤死亡率受诊断肿瘤发病登记是肿瘤监测的最好资料来源,其价值远远优于死亡资料。所以,有条件地区和单位应做好肿瘤的发病登记工作。(二)肿瘤病因学监测肿瘤的一级预防就是对可能导致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肿瘤病因学监测是开展肿瘤一级预防的基础。肿瘤的发生是复杂的,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将其分为外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生活方式、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社会文化风俗和社会压力等)和宿

3、主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种族、性别、年龄、免疫机能、营养和代谢及病毒等)两大类。1.行为监测 不良嗜好和不良卫生习惯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吸烟 可能增加口腔、唇、咽、喉、肺、食管、胃、膀胱和胰腺等肿瘤发病危险性,其中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是肿瘤病因学研究最重大的成果。(2)饮酒 也是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报告结果表明酗酒是食管癌、胃癌、肝癌和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3)不良卫生习惯 如饮食不洁、饮用不洁水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不洁性生活和滥交与宫颈癌关联,食用腌制食物特别是咸菜、酸菜和咸鱼与食管癌、鼻咽癌密切相关等。加强对人群行为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的监测,特别是通过采取加强

4、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后人群行为的变化,对肿瘤病因学研究和预防干预效果评价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环境监测 依据获得资料的方式,以测量为基础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变量,称为环境危险因素监测,据大多数学者估计,80%的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对环境质量进行长期连续性监测,分析环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将为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并帮助决策改善环境和预防肿瘤对策与措施的采用。 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社区环境保护部门对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数量进行连续性测量分析,获取大量的数据,作为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还包括某时期某阶段对特殊污染物和特定污染地进行的专门短期调查,如对家庭

5、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对居民食物如蔬菜、五谷的农药污染或黄曲霉素的监测等。3、肿瘤登记报告系统 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可分为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和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机构设在医院内,仅记录该医院内肿瘤患者的有关信息,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肿瘤患者的发病情况、接受治疗和治疗结果的信息,可对肿瘤临床进行回顾总结。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是收集某人群中肿瘤患者的资料,能提供肿瘤的发病率、患病率,侧重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问题。(一)国内肿瘤登记现况20世纪7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一直呈上升趋势,至90年代的20年间,肿瘤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肿瘤发病率约180-200万,死

6、亡140-150万,在城镇居民中只,肿瘤已经成为死因的首位。(二)农村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的实施及其质量控制1.登记和报告(1)村卫生室 乡村医生负责收集所在村和居委会的肿瘤和全死因病例,于每月10日前报当地卫生院防治专(兼)干,并向乡卫生院提供该患者的一些情况和线索,核实上级需要核实的病例,补充报告卡不足的项目,如年、月、日、性别、年龄、地址等。(2)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应确定一名防保医生担任肿瘤防治专(兼)干,负责收集各村上报肿瘤及全死因病例,剔除重报后将卡片于当月15日前报县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登记处(或疾病控制中心的慢病科)。2.肿瘤登记报告的质量控制(1)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肿瘤防治

7、专(兼)干的业务素质。(2)制定相应的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制定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肿瘤防治工作任务、要求及考核评分实施细则、乡村医生月例会、肿瘤病例登记册、全死因病例登记册等制度和相应的表册,做到层层落实。(3)对肿瘤报告重报、漏报的质量控制 做到层层剔卡、上下核对,把重报控制在最小范围。县、乡级定期组织漏报率调查,提高住院、门诊医师及乡村肿瘤防治专(兼)干对肿瘤报告的认识,减少漏报或不报的现象。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医疗预防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连续性、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特点。又是一项经常性收集、储存、整理、统计的工作,是分析、评价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的客

8、观依据。4、监测方式: 全人群监测 肿瘤发病和死亡监测一般采用全人群监测,这样有利于了解疾病在人群的分布,长期监测能了解人群中疾病变化的趋势。卫生院肿瘤登记系统可以建立在村级医疗服务站的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并通过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居民平时的健康检查和疾病初诊都在卫生院医疗服务站进行,有可疑病例时,卫生院医生在健康档案上登记,同时将病例转送上级医院。卫生院医生需要对病例做随访或追踪,了解最后诊断。当确定肿瘤病例的最后诊断后,卫生院医生则填写肿瘤发病报告卡,定期向上级单位报送。卫生院医生还要负担肿瘤病例的随访工作,了解病例的治疗和预后,有需要时担负康复治疗。病例死亡时,填写肿瘤死亡登

9、记报告卡,定期上报。5、监测的程序(一)组织机构 卫生院肿瘤监测机构是与村级卫生室结合在一起的,一般附设在卫生院卫生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中,叫什么名称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名。(二)资料收集 必需收集的资料:“人口学资料包括人口总数、出生和死亡等资料”,“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环境监测和行为监测资料”,“健康体检和筛查资料”。(三)建立和健全监测档案 制定肿瘤监测的各种“卡”、“册”,如“肿瘤发病报告卡”、“居民死亡登记证书”、“居民肿瘤登记和随访卡”、“居民健康体检卡”、“居民健康档案”,定时收集、建立健全社区监测档案。(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肿瘤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合理

10、完好的工作制度,包括例会制度、资料管理及档案制度、监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肿瘤监测工作的考核和评分制度等。6、肿瘤监测系统的评价肿瘤监测效果评价的原则首先是监测系统是否为卫生院保健服务,是否达到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效率、运转情况等。二.心 脑 血 管 病心脑血管病分为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有哪些?1、40岁以上的血压异常,血脂和血糖较高的人,尤其是男性。 2、工作紧张繁忙,精神压力大,经常感到劳累的人。 3、饮食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熬夜的人。 4、长期

11、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人。 5、缺乏体育锻炼的人。 6、肥胖的人。 7、长期吸烟、酗酒的人。 8、经常食用油腻、过甜食品的人。 9、经常食用过咸饭菜的人。 10、性格过于激动和好胜心强的人。脑血管病一什么是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的堵塞或破裂,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危险性大。二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1偏头痛、记忆力衰退。2整天想睡觉,一叫就醒3失眠,每天感觉睡眠不足。4肢体麻、面麻、舌麻、尤其是手指麻5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6吐字不清、流口水、原因不明鼻出血、跌倒 7思维缓慢、全身无

12、力、出虚汗、心慌、反应迟钝、行为幼稚、强哭强笑三为什么会得脑血管疾病(病因角度)?1、血管壁病变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形成的?红细胞占血细胞的95%以上,在血液中是单个分开呈游离状存在的,具有为人体各个细胞、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成份,并把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除体外的重要功能。健康人的体内大约存在着25万亿个红细胞,每天都会有2000亿的红细胞死亡,而这些死亡的红细胞正是靠心脑血管免疫细胞来清除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下降,死亡的红细胞无法及时清除,致使血液流

13、动受阻而使血流缓慢,原本单个分开的红细胞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团状,并与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胆固醇拥挤在一起使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动脉硬化发生在大的血管,尚不影响血液的运行,但如果发生在细小的血管,如冠状动脉,就会引起血流减少,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心绞痛,如冠状动脉完全被阻塞,就会引起心肌梗塞。身体上任何部位的动脉都可能发生动脉硬化,如脑动脉硬化就会出现中风;肾动脉发生硬化,就会出现高血压;腿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阻碍血液循环时,走路就会引起疼痛;如果冠状动脉的内膜出现了上述病变,就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

14、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粘稠度增高跟红细胞的聚集有着密切关系,当聚集的红细胞无法及时清除的,红细胞会与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阻塞血管,更易形成血栓。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4.其他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四脑血管病分哪几类?脑血管病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15、: 1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又叫脑溢血,为最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血管免疫细胞功能的下降使血管开始逐渐老化、脆化、硬化,如遇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等都易使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内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两种:(1)全脑症状,多由脑出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所致。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2)局灶症状,为血破入脑实质后所致的定位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失语及偏身感觉障碍。(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先天异常引起。如各种动脉瘤,血管畸形等(3)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出血:多由外伤引起。 2缺血性脑血管病:(1)脑梗塞: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血管免疫功能丧失后,死亡红细胞大量聚集,不能及时清除,累积在脑动脉使动脉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当粥样硬化物质堵塞了脑动脉,就会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最终引发脑梗塞、脑血栓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