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28095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3 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二、学法引导l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课文思路。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 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 l )本文的说明层次。 (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 ) 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 本文说明的

2、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 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3 观看有关教科片。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

3、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 明确目标1 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 31 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 个同学(或32 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 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当中仍思考朗

4、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腐蚀(sh f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 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义项)浑浊(h m):(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海枯石烂(ku)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山麓(l U)山脚。 粗糙(cg):(质料)不精细,不光滑。龟裂(j m):裂开缝隙。刨刮(bco):刮平。 沟壑(he)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钟鼎文(di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

5、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楔形文字(xi e)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 1 )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 )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5) “海枯石烂”会有时。(6) “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6、” :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 )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 3000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10000 年的时间。原因。 (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 1l )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 12 )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 13 )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 )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 l5 )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 16)读懂岩

7、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2 概括全文内容。学生 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 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 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5 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 6 一 21 自然段)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这一规律入手, 详尽说明岩石 “烂” 与“

8、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 :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 7一 16 自然段)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 17 20 自然段) :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第四层(第21 自然段) :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 22 一 29 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 30 一 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

9、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 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 谈出大家的共识。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 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 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 理趣、情趣兼备。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

10、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 将它埋过树脂的 “坟墓” 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 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2 分析本文的写

11、作方法。 3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 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

12、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 3 )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 ,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

13、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3 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三)教学过程1 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 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 l )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

14、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 寒武记 的时代, 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 这是叫做 石炭纪 的时代”; “象”和 “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 “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

15、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 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 “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 寒武纪 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 “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 、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 2 )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识和奥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