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普法工作思路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27994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普法工作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普法工作思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普法工作思路 推动法制宣传发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 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 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六五”普法阶段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和新挑战,法制宣传教育面临着工作理念、目标任务、方式 方法、工作形式及载体上的全面创新。一、工作理念的创新为开创“六五普法工作新局面,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 作的主管机关,应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确立四种工作新理 念。一)进一步确立“大普

2、及的理念,组织调动各方面积极加入普法的行列。一是调动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在着重抓好部门法制宣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的主管机构统一安排部署的法制宣传工作 ;二是调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其特长,共同抓好社会面的 宣传;三是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律师、 公证、司法助理员等“一对一”的宣传作用;四是调动法制宣传联络员、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的优势,共同推动全社会法制宣传工作的开展。(二)进一步确立注重实效的理念,提高法制宣传教育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创新机制,形成以政府资源为基 础,以部门资源为主导,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资源投入和

3、推进 机制;二要创新形式,加强市场化运作,开辟法制宣传的新途 径,吸引公民参与,逐步形成互动式、双向式的宣传教育模式; 三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要逐步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克 服权大于法的倾向,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二是管理社会由以行 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转变;三是提高广大公民的法 律素质,由不懂法、不会用法向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依 法维权转变.(三)进一步确立培育法治环境的理念,为建立和谐社推进依法治国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法治环境的形成,仅靠普及法律条文、宣传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更 高的层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公民 的法律信仰,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的社会环境,

4、而且要把这 项工作纳入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视野之中.四)进一步确立借势造势的理念,整体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善于“借威,即依靠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权威和职能,用足权力,从整体上推动普法 依法治理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善于“借势”, 即用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块牌子,在职权 范围内充分发挥优势,协调上下左右关系,使普法依法治理的 各项任务在地区范围内得到落实;三是善于“借力,即用足 各成员单位这支队伍,使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法制宣传教 育工作添砖加瓦。二、目标任务的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是传播法律知识 ,弘扬法治精神, 引导公民学法、用法、守法、

5、护法,在不断提高法律素质的 基础上,宣传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在确定“六五”普法教育的目标任务时,要在“五五”普法 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有所完善,有所深化,有所突破。 要增加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要增加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的内容;要增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增强党 的执政能力的内容;要体现服务大局,配合中心 ,紧紧围绕党 和政府的工作大局;要致力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在全社会真 正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要突出普法教育在保障和推进 经济法制建设方面的功能三、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象涉及

6、全体公民 ,不同的对象,有 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因其人力、物力、财力 的限制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法制宣传教育机构的工作 方法应虚实结合,以组织协调为主,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 成“我搭台、你唱戏的工作模式。(一)整合设施资源,不断巩固和扩大法制宣传阵地。 法制宣传要有阵地、有载体,当群众需要了解法律的时候, 能够看到、听到、找到法律的有关知识或者满足他们的法律 需求,提供解决利益诉求的途径和方法。建设法制宣传教育 阵地,只靠司法行政一家是杯水薪车,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资 源,利用、融入、渗透,发挥一切具有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优 势,占领一切可以占领的宣传阵地,扩大法制宣传阵地,如在

7、 政府各单位公示栏中制定法律宣传专刊等,使各单位参与到 宣传阵地上来;如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各企 事业单位加强行业法宣传。法制宣传教育主管机关,从宏观 层面进行规划,安排部署,搭建平台,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各 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提供一个舞台。(二)整合经费资源,努力构建政府拨款与部门投入、社 会赞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体系.当前,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十 分繁重,完全靠政府拨款很难满足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需 求,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着手研究政府拨款与市场运作、产 业化发展和社会赞助相结合的筹措普法经费的新模式 ,探索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如将法制教 育培训、图书发行

8、、音像制品、媒体宣传、调查评估和大型 宣传活动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运作,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如通过出让冠名权和刊登广告等形式,使法制宣传与企业形象宣传有机结合,调动企业参与法制宣 传教育的积极性。三)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一支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参与人员的社会性。而法 制宣传志愿者是自发形成的,自愿参与法制宣传活动,热爱 普法公益事业的一个群体。如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新 闻记者、文艺工作者、老干部等组建一支法制宣传志愿者队 伍,利用他们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义务为法制宣传作贡献 ,起 到示范、推动、创新、维权的作用。四、工作形式和载体的创新 构建社

9、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 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公民对法制宣传教育 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宣传内容从被动地学习法律条文、法律知识向主动寻求维权 途径、了解诉讼成本、掌握诉讼时效及感受法制氛围、享受 法治文化环境等多层次、综合性需求转变;第二,宣传方式从 单向的灌输向主动要求参与、双向式、互动式需求方面转变; 第三,宣传载体从传统的广播、电视与及开辟网络平台等大众 传媒向音像制品、广告宣传等新型媒体需求的转变。需求的 多样化,使法制宣传教育面临新的课题:一是普法内容没有重 点与非重点之分,任何一部法律都将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起 着规

10、范和引导作用;二是普法的渠道没有主次之分,任何一种 宣传形式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在目前公民文化层次不断提 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法制宣传教育 的时代性、社会性及时效性特点将更加突出。法制宣传教育 工作机构,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渗透到各 项工作中去,将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类传媒中,最大限 度地扩大覆盖面,增加受众群体.作为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 体方面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一)在理论研究上,强调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传播学的领域进行研究。根据传播学的原理,从理论上探讨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使单方

11、面传播与双方反馈紧 密结合,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法制宣传在更广阔的空间与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传统文化及法制环 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法制宣传最佳效果.二)在指导原则上,强调法律传播与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去,使法制宣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使 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三)在传播途径上,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普法与法律 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对建设法治国家的需求 ;二是普法 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满足优化发展环境的需求 ;三是普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四)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强化法制宣

12、传教育工作实效。一是着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深入发展。二是筑牢法治文化建设阵地。深入推进法治画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培育一批有特色、高品味的法治文化示范点。三 是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 .深入推进法治文化活动,创作开发 法制动漫系列剧、汇编优秀青少年法制故事、优秀法制文艺剧本,适时组织法制书画展和法制征文活动;组织各地创作编 排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制文艺作品;以总结表彰及六五”启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三八” 国际劳动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 境保护日、“626 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 动和文艺表演活动.四是拓展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广 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强化面向大众的法治舆论宣传工作,广泛持久地开展公益法制宣传;利用楼宇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密集刊播法制警句、法制格言、法制动 漫,使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有机融合,使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感受法治文 化的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