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276773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识源】九年级语文下册-3-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的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体现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德育目的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诚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体现效果。教学措施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

2、手法的运用及其体现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1.导语设计 同窗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同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2.作者及作品 戴望舒(11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诗人,为中国现代诗派诗人的代表。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实践,

3、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称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劫难的岁月。 .写作背景19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记士。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她受尽酷刑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她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教师用雨巷中的名句引入新课,借此引出本课作者戴望舒。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ng) 荇藻(xn zo) 蓬蒿(Pnho) 憔悴(io cu):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u y):“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方力量单薄或地位低微的人。

4、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止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目前/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5、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仍然完整, 温暖,明朗,结实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把所有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但愿,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由于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同样活, 蝼蚁同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部分体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

6、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仍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但愿。悲观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设计意图:教师的细化引导与分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为后文学生对文本的探究作了铺垫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伙研讨: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

7、的修饰语,体会其体现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诸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结实、蓬勃、永恒 悲观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因此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始终到最南端,最后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性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步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

8、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此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性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方,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略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设计意图: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 同窗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

9、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她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妈妈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2.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怀念”“悲哀”“欢欣”等)。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五、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六、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雨巷诗人。 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沉

10、郁顿挫的音乐感。 想象中于爱与恨 饱含和煦明媚的色彩七、教学反思 始终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种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某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体现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

11、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9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用的意象以及在乎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措施。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读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密切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贯彻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注重文本 文本永远应当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当始终放在文本上,规定学生从核心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