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275819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内审检查表(最新准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室内部审核检查表 编号:编制人编制日期审核过程预计时间被审核部门条款检查项目(规定)检查方法(内容)涉及部门检查记录结论4.1.101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的帐号、独立核算。01检查高层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相关任命文件(查看授权书、法人证书、组织机构、质量体系结构、技术管理结构、授权签字人相关文件等是否与质量手册规定相符)。 4.1.202实验室应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设备设施。02查看相关文件(工作场所文件)、资

2、料等证明材料。检查实验室设备设施。4.1.303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03 检查实验室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在固定设施内、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检查体系是否覆盖实验室及临时场所,识别手册的规定检查实验室的管理覆盖,看其职责、签字人、程序及管理活动(内审)等检查能力覆盖,所有场所检测能力满足要求4.1.404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04 查阅人员一览表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档案资料,是否符合认定准则要求。(参考技术要求5.1)4.1.505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

3、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06应有措施保证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05 查看相关要求规定,重点检查防止商业贿赂机制的规定、监督和实施情况,所承担的检测在经济、行政、技术上是否都能独立于被检单位,即在行政上无隶属关系,并了解实施情况(文件、记录),否与质量手册规定相符。 06 了解相关制度及其员工行为规范,落实情况。 质量手册相关条款。4.1.607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

4、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措施。07质量手册相关条款规定。 应有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程序;4.1.708确定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其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08 查看组织机构图。部门隶属关系。明确内外关系。4.1.809检验机构的高层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09查看人员任命文件。4.1.910规定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代理人。10 检查质量要素职能分配表,各项职 能是否分解、落实到相关岗位。注意文字表述与

5、机构图是否一致4.1.1011由熟悉各项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足够的监督。11检查监督员的监督记录,监督是否到位,重点检查是否制定监督计划,过程和方法是否确定,是否形成监督记录,是否纳入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涉及每一位检测人员(包括在培见习人员)。4.1.1112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的职责和权利。12检查质量主管任命文件以及实施情况。4.1.1213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报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实验室)。13 若有,有无计划?4.214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建立

6、和保持能够公证其公证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应系行成文件,阐明质量有关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14检查体系文件(目录)及其内容,包括方针、法律法规、标准、指导书、校准记录、软件、光盘、摄影资料等。 管理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管理要求和 技术要求。手册中质量方针、目标、承诺等相关条款。 检查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宣贯情况,实施情况。 4.315文件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除等控制程序,确保现行有效。15 查看对应的程序文件,检查文件审批表、文件修改申请、标准确认表、更新标准能力评审表等记录是否符合程序文件要

7、求。还要查看文件编号规则是否与实际一致。4.416检测的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 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 分包比例应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 及特种项目。)16 若有分包,检查分包合同、项目及其相关记录。4.517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有以选择和购买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政策和程序。 还应有与检测有关的试剂和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和存储的程序,以确保其质量。17检查服务和材料、设备采购程序、采购计划申请表、材料验收单。检查采购文件及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采购文件上有无技术管理层的审批签字。重点要检查提供检定校准的服务方的资格、项目、

8、评价及记录4.618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和维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18检查检验合同书,客户要求应合理、明确,文件齐全。要求应便于理解,评审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能很好理解客户的要求,明确他们的最终要求。 对合同的不同意见,一定在检测开始前得到解决,双方必须认同合同条款。 4.719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的申诉及其处理结果记录。19 检查客户申诉投诉记录。 检查投诉记录、针对其开展的调查和 纠正记录,是否归档。4.8 20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

9、合的不符合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通过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20检查检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有无实施及其记录?检查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表、内部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等。 检查纠正措施程序中是否规定产生 原因的责任部门。实验室用什么方法分析潜在不符合的可能性? 纠正措施的制定过程,并检查纠正措施的跟踪审核记录。4.921记录 实验室应建立和维持适合自身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等应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所有工作应予以记录,对电

10、子储存的记录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记录数据改动、丢失。 实验室应将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项检测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的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21 抽查或随意抽取份记录(今年份,去年份),检查填写、修改、存档等情况是否符合4.9的要求。是否制定并实施了记录控制程序,并 规定有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索引、保存期限和处置的控制要求?实验室采取什么方式对记录(包括电子记录)进行安全保护和保密?每项检测记录是否包含了足够的信息,能否再现?填写

11、正确完整、自己清晰,更改是否规范,能否准确识别查看质量记录,设备使用、维护记录。相关信息是否齐全,上年度记录是否归档。(记录可保存于任何媒体上,例如硬盘或电子媒体。)4.1022内部审核实验室应定期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用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工作。22检查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内部审核检查表、内部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等,内部审核活动是否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用活动?审核人员的资格是否经过确认,是否独立于被审核工作?4.1123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

12、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动或改进。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员工培训。23是否制定了管理评审程序,能否以最高管理职责的力度为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支持与保障? 管理评审是否由最高管理者主持,是否每12个月至少组织一次? 评审会议是否讨论了较为广泛的输入信息,还是只是内审的总结? 管理评审会议有否记录并形成结论,对提

13、出的问题是否有纠正措施? 结合查看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等资料。编制人编制日期审核过程预计时间被审核部门 条款检查项目(规定)检查方法(内容)涉及部门检查记录结论5.15.1.1 人员0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且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去工作。01检查人员档案和劳动合同等。对临时签约人员或额外技术人员是否签约。5.1.202 对所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或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的人员,应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许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

14、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校准活动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02 检查实验室是如何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对员工的技能进行确认的?人员是否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是否制定培训程序,检查其计划、内容、考核结果等; 检查10份上岗考核记录及上岗证。 5.1.30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制订实验室人员的培训程序和计划,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03检查人员培训程序及、计划、内容。 以及落实情况。5.1.404 使用在培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04检查在培见习人员的监督记录。5.1.505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05检查所有人员档案5.1.60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06 检查相关人员技术档案文件、考核记录。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