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27435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五点质疑连云港市板桥中学 陈祥【文章提要】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情况,从个人角度,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个别文本注释、戏剧编排、单元选文、“话题式单元体系”、附录编排情况等五个方面,提出质疑。【关键词】个别注释 戏剧编排 单元选文 “话题式单元体系” 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一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初中版),确如编者在“编写说明”中所说的“本书为教师实施教学提示操作方法,提供相关资料,力求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给教师以切实、具体的帮助,同时又留有充分的余地,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自主地运用教科书,准确、全面、具体地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2、”“本书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两点。但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本教材的一些细节问题产生了思考与质疑,在此且斗胆一说,记下来以求教于方家。一、 对个别注释的质疑作为具有权威性的语文教科书,对文本的注解必须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等同于一般性资料。这应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性问题,其影响力决不可忽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刻舟求剑,对“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句中的“惑”译为“迷惑,糊涂”。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两

3、个词是有一定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迷惑”一词注释为“辨别不清,摸不着头脑”,而对“糊涂”一词注释为“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显然,这两个词无论是适用范围还是轻重程度都是不同的。联系这篇寓言的全文,我们可以确定,“惑”解释为“糊涂”较“迷惑”之意要更为准确,恰当。所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句中的“惑”字应译为“糊涂”,去掉“迷惑”之译文。同样,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梵于寺木塔中,对“患其塔动”中的“患”译为:嫌,担心。那么,师生的可以理解成“患”字译为“嫌或担心”都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此句译为“嫌塔晃动”或译为“担心塔晃动”都是可以的。然而,我们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两种

4、译文意思是不同的:嫌塔晃动说明塔此时是晃动的,而担心塔晃动说明塔未必晃动,仅是钱帅的担心而已。那么,就有这么一个疑问:到底塔是晃动还是不晃动?我们看下文,“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及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从“故如此”、特别是“而动如初”可以清楚地知道,塔是晃动的。所以,“患其塔动”中的“患”字只能译为“嫌”,而不能译为“担心”。还有,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陈涉世家中,对“怅恨久之”译为: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此译文中的“叹恨”一词师生都无法理解,要么是叹息,要么是痛恨,何来“叹恨”一说?这是其一,其二,“恨”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为“遗憾”的意思,如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之“恨”,又如诗中

5、“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之“恨”,都译为“遗憾”之意。所以,“怅恨久之”应译为: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久。这样,既方便师生的理解,又没有词意之争,何乐而不为?二、 对戏剧编排的质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分别为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冰心诗四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其体裁分别为:散文、诗歌、小说。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亲近文学”,文学的四大体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选取了三类,为什么不把戏剧选入呢?为什么不让孩子们“亲近”个够呢?我个人认为,把第五课的文言文去掉,换上一篇篇幅较短而又能贴近孩子生活的戏剧,效果会更好,体系会更完整!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非要把戏剧放到九年

6、级才让学生接触呢?为什么就不能放到七年级来学?况且,到了九年级下学期时,由于临近中考,师生都忙着赶教学进度,又因为戏剧的内容中考基本不涉及,所以师生干脆就放到一边,看都不看了!无论编者是怎么想的,可事实就是如此。正因为九年级的戏剧成为教学的“空白区”(退一步来说,它也只不过是充当一个“边角料”),所以才更有必要在七年级就让学生接触戏剧。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要知道,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远远地超出我们大人的想像。三、 对单元选文的质疑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单元的整体性,实现“单元”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正是这样做的。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

7、个别单元的选文及其编排顺序有值得商榷之处。 例一,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为“多彩四季”,不言而喻,本单元写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之美丽。然而,编者却是按照春、秋、冬、夏的顺序来安排的。虽然这样编排并无大碍,但在本单元的教学时,师生总觉得有些不太习惯,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认知与习惯相悖。如果按季节顺序调整一下,会更方便于教学。此外,山峡这篇文言文对于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显然是极大的:全文245个字,单是文本上的注解就多达30处,更不必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每至明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句的译文了!所以,遵循循序渐进的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即使要选文言

8、文,也应选取简短而易懂的文言文,以利于教学。毕竟,这些才是七年级的孩子,文言没有任何的功底。例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为“人与环境”,共有五篇课文:苏州园林、都市精灵、幽径悲惨、明天不封阳台、治水必躬亲。结合我们自然环境的现状来看,应该说,“人与环境”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也是我们现在人人都应充分关注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苏州园林无论是作为一篇说明文还是作为散文,编入本单元显得极不协调,明显与单元主题的内涵不一致。我个人认为,苏州园林倒是编入第四单元的“江山多娇”显得更为恰当。所以,我觉得编入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等文章更为符合本单元的主题。 例三,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9、。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生体验”,共包括错过、散步等五篇课文。抛开其文学审美价值等方面不谈,究其读懂的难易来说,散步最容易读懂,而错过最难。在此我并不是对作家刘心武的作品有所非议,不敢也没有这个评价的水平。而是相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体验基本上是二类:亲情和友情。让社会阅历少得可怜、没有丰富的人生感悟的八年级学生来读错过这样的杂文,如同面对天书。不要说是学生,就是身为成人的教师,能读懂这篇文章的人也是并不太多!所以,我认为编者在选文时,要多考虑到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理解接受能力。如果选入一篇绝大部分学生都读不懂的文章,那就失去了的意义,失去了价值。四、对“话题式单元体系”的质疑 纵观近年来多种

10、版本中学语文教科书单元体系的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的“文体式单元体系”,二是新颖的“话题式单元体系”。采用“话题式单元体系”,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两种单元体系的设计本无科学性问题,各有其理。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个编者可能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话题式单元体系”给教师的“文体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更是直接导致了学生“文体不分”的现象。近几年笔者多次参加中考阅卷工作,发现超过30%的学生写的考场作文为“四不象”:记叙文不是记叙文,散文不是散文,说明文不是说明文,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语文老师作文指导上的失误,有“文体不限”给学生的隐性错误提示,我想更有“话题式单元体系

11、”本身的问题。当学生在这种编排模式下习惯于对某一个话题夸夸其谈的时候,也许就真得产生了“文体不分,话题为主”的错误作文观。事实上,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特点,更有其严格的界定。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写不出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或议论文,这对于中学生语言体系的构建是非常有害的。鉴于此,笔者个人认为“话题式单元体系”的弊大于利,应该改为传统的“文体式单元体系”为宜。五、对附录编排的质疑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共有20个附录,其内容分别为:应用性文示例、语法简法、修辞简表、字词表、名家书法赏析。我认为,与其在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的附录中跨年度安排“名家书法赏析”,还不如集中起来,安排一个“名家书

12、法赏析”的专题。我认为原来安排的不妥之处是分散的时间过长,学生根本没有什么印象,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而如果集中成为一个专题来学习,既方便于教师的教,又方便于学生的学,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特别要指出的是,20个附录之中竟然没有专门的“标点符号”的内容!这一点让我十分不明白!是因为编者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再学习标点的用法,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事实上,中学生作文中的“标点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很多的学生只会用三、四种标点符号,分不清逗号与顿号、分号的区别;不少的学生漏用标点,只用标点的一部分,典型的是引号和书名号;至于说错用标点,那更是比比皆是,许多学生因为不知道或不熟悉标点的用法,错误地使用了某种标点。其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应该使用标点的时候偏偏用了标点,二是错误地使用了某种标点;更为让教师尴尬和痛心的是,竟然有极少数学生的作文是“零标点”或接近于“零标点”作文的“一逗到底加句号”式作文!所以,附录中增加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当务之急。虽然学生也可以在其它的工具书上查到标点符号的用法,但与其那样的费时费力,不如在教材的附录中体现,且最好是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附录中为宜。卑之无甚高论,在此姑且一说,斗胆质疑,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