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2678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案例一】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师:为什么呢?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

2、行了。生:80+20=100,1005=20,20-15=5,53=15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习(如上图)。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二、体现导入的生活气息,注重自然

3、性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案例二】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师:今天来了好多老师,我们鼓掌表示一下欢迎。(学生热烈鼓掌。)师:鼓掌是怎么鼓的?(教师开始埋下伏笔。)生:两只手互相击掌。(在这里学生不自觉的用上了“互相”一词。)师:噢。那一只手鼓掌行吗?生:不行。(

4、好多同学在暗笑。)(谈笑之中第一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师:上课!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等老师喊“同学们好”。老师却不吭声,学生惊奇地看着老师。【注:此处设计之精妙,令人拍手叫绝!此时无声胜似有声。】师:哦,我们该干什么了?(这里故意给课堂留空白,再一次冲击学生头脑。)部分学生偷笑:师生互相问好!师:怎么问法?全班哄堂大笑:您向我们问好,我们向您问好。师生之间互相问好(谈笑之中第二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评价:就在这短短的2分多钟时间里,老师运用了恰当的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互相”,为本堂课学生理解“互相平行”做铺垫。师生不经意的谈笑之中隐藏着教师的睿智,看

5、似我们每堂课前力行惯例的师生问好,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情境。教师在设计这个导入时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强,就是为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领会互相”埋下伏笔。钟老师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无不令人折服。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黄爱华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则借助“朋友”一词,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也是你的好朋友,咱俩互相是好朋友”,再领会“互相”的含义,反映了大师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借助于这样恰当自然的导入不仅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恐惧心理,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更能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切忌刻意追求导入的“新颖性”正是因为精彩有效

6、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出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评比课上,执教教师为了使课堂体现出“创意”“新颖”,达到所谓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于是便生搬硬套地创设了各种相对比较“时髦”的导入法。可以说那样的教学导入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取悦课堂后面的评委、听课教师,课堂失败在所难免。【案例三】在一次市级优质课比赛中,有一节课课题是六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位执教教师上课伊始,播放了大约5分多钟的一段视频,内容是庐山如何的美:庐山的树木美,庐山的花草美,庐山的山石美,庐山的姿态美.,再配上轻缓的音乐,加上教师动情的解说,的的确确给人最起码给我呈现了一座美丽的庐山,令人神往

7、!可是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这段视频或者说这段教学导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呢?令人费解!最终答案揭晓:原来教师在一处山石风景前照了一张相片,等到旅游回来以后,觉得当时的这张相片太小了,于是去照相馆重新放大了。接着教师说这节课就从这张放大的相片开始我们的学习.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导入表面上看起来时尚流行,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时髦的元素,但实际上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区区的40分钟,为了导入而导入,本来只需要两三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人为的把它弄复杂了,这就显得很没必要了。导入要简洁明了,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为整体服务。所以当我们常常在教学时挖空心思设

8、计种种,尤其是在一些观摩比赛课上,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的课堂导入不需要如何的奢华,不需要如何的热闹,也不需要刻意的新意。因为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高效的新知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四、把握课堂导入的针对性现在时下流行的导入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是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置悬疑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不论是用哪种导入法,我们都应体现导入对本节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导入,注意把握好导入的针对性。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是具有极大地针对性。它能一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路很快带入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案例四】课题是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执教教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前准

9、备了大量的脸谱图片,并用ppt制作好课件。课堂上,教师依次放映给学生欣赏,并且告诉学生这些脸谱都是国粹,放映完后,老师让学生说说欣赏感受,学生大多默默无语。老师又再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学生则调皮地说:鬼脸就是国粹!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反思自己的导入设计?反思这样的设计是不是针对了学生?是不是针对了教材?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让学生无言以对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导入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境针对性不明确,没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如同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一首歌曲有好的前奏。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

10、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创设出好的教学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架起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最后套用一段流行语结束今天的话题,有一种包不是LV,但它可以装下我最心爱的漫画书;有一种手机不是iphone,但能在节日时送去我对亲人的问候;有一种相机不叫单反,但能留下记忆中那美好的瞬间;有一种导入不叫华丽,但却能带给我的学生最实用的、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管世界怎么变,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案例五】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百科。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

11、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案例六】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