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26683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1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奋力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实现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跨越,关系到南充在成渝经济区和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篇 基础与形势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2、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积极应对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民生问题有效解决、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危中寻机,难中求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7.8亿元,年均增长14.6%;人均GDP 1.3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年均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7亿元,年均增长36.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一是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17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1倍,公路里程突破20000公里,新增108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15公里,新增35公里。二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嘉陵江9级航电枢纽工程即将全面竣工,装机容量92万千瓦,年发电量45亿千瓦时。国家电网投资已建成南充500KV变电站、三条500KV输电线路和多个22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核电、煤电、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加紧开展。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过江大桥和过街人行天桥;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17%,绿地率32.2

4、4%;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城市垃圾处理厂3座,雨污分流干管260多公里,排污干网470多公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四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电信、移动、联通在我市的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50万门,通信光缆总长度36670公里,拥有电话用户405万户以上,综合通信能力位居全省前列。五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增灌面1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7.5万亩,新建防洪堤30.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产业培育扎实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0:33.7:34.3调整为2010年的24.5:48.4:27. 1,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一是初步

5、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四大优势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比重8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我市,拥有国、省名牌产品29个。二是产业园区快速扩张。全市园区面积突破63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554户,其中规模以上371户,实现增加值205亿元。三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规模等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96亿元。全市成功创建国家A级景区12个,其中,4A级景区6个,接待国内外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

6、收入91.1亿元,位居川东北第一。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存贷款总量、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10年,存款余额达到1172亿元,比2005年增长172%,贷款余额46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2%,保险业、证券业交易量均居全省前列。四是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围绕优质粮油、畜牧、蚕桑、果蔬、现代林产品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扩张壮大,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95户,成立了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猪、蚕茧、粮食、果品产量由2005年的690万头、1.32万吨、312万吨、52.5万吨分别增长至2010年的785万头、1.7万吨、330.74万吨、60万吨,

7、分别增长13.8%、28.8% 、5.6% 、14.3%。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95%和82%。实现就业4.7万人,比2005年增长0.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8万人,比2005年增加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序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体育、计生事业全面发展,

8、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企改革、行政效能建设、财税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深入推进,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10年,出口总额达6.18亿美元,实现进口总额0.49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和750%。招商引资项目累计突破2000个,引进资金和利用外资分别为600亿元和5.2亿美元,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7%,比2005年提高8.5%。“十一五”期间,我市经

9、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发展不足、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总体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第一产业占比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工业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不明显;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占比不合理,严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市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三大传统产业规模不大、产品质量不优、竞争力较弱。石油天然气化工、能源产业有良好的开端,但尚处于加快培育阶段,支撑作用不够明显。城市

10、承载能力较弱。我市特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但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档次仍不高,产业集聚、就业吸纳和区域辐射能力较弱。改善民生任务较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欠帐较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专栏1 “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 标 名 称2005年实际“十一五”目标2010年实际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35.27670.54827.812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9.1118.3232.3176.3%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

11、.812.514.6110.6%人均生产总值(元)4599899513200146.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40.02320.33656.7205%城镇化率(%)28.335.837完成森林覆盖率(%)33.23838.2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0.74.0以下2.66完成粮食生产总量(万吨)312300330.74完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9.422.026.3完成旅游收入(亿元)18.55691.1162.7%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20.1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100100完成大中城市空气质量达 标达 标达 标完成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07

12、070完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308089.58完成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8085完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090完成通乡油路和水泥路(公里)99519953647182.8%高速公路(公里)76.711211510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4571088912638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64635414814136.1%城镇登记失业率(%)4.75.0以下4.5完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58080完成第二章 面临形势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面临加快调整,进入收缩型发展的低速增长期,经济发展方

13、式步入历史性调整和转型阶段,全球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增长点,后危机时代新一轮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处于全面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将进入调整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国家加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全面开发开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省内看,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和交通枢纽步伐加快,“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五大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上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通过灾后重建在发展环境、投资结构等方面将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更

14、加激烈,全省面临着调整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在上述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诸多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和压力。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将是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加之,国内发达地区越来越受土地、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制约和环境容量限制,产业门类将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移,这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央对西部大

15、开发的定位更高,支持力度更大,对西部地区出台的“十大政策”,涵盖面更宽,含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很多政策都有重大突破,这将对西部大开发起到有力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后发优势的快速释放,西部地区已迎来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中央和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时,全世界正在以更大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市城镇化率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抓住了这个重点,对于我市未来十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极大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具有强劲的助推作用。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机遇。国家把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我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成南(遂)渝”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被规划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这为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