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点评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262764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统计》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计》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点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统计点评新课程标准关于统计与概率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这简短的一句话中,首先透出经历过程是重要的;再次数据分析的过程第一学段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老师的统计一课通过细致的预设,巧妙利用生成,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一、读教材读学生细致预设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呢?方老师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做了细致的预设。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除了会看别人的数据非常重要,也要自己做一些调查数据。方老师在选择统计数据方面做了很好的预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又不唯教材

2、,而是根据班级人数做了适当的调整,真正地做到了用好教材,做好预设。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收集的过程,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调查数据,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我也曾看到一些老师让孩子们调查班里同学喜欢的水果。有的学生并不知道什么叫调查,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从中选且仅选一种最喜欢的水果,他选择了没有在老师要求范围内的水果或者选了两种水果;有的学生跟风等等。而学生更不清楚应该怎么统计。所以方老师预设了许多问题和类似名词解释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调查数据。而这些活动中,方老师真正地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让全体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3、二、问学生听学生灵动生成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呢?还是利用这两个问题,方老师又巧妙地把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中。在“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的讨论中,他们从最先画水果,写水果名称,再到记对号,最后大家都统一到用写正字法来记录,在老师“这些方法怎么样?哪种方法更好些?”的层层追问中,学生在比较中通过沟通交流进行了优化选择,充分地将老师的预设转化为学生的生成。当数据统计上来以后,数据信息与老师的预设出现偏差时,方老师巧妙地利用收集上来的数据,设计“多于13的那部分怎么画?那黑板已经不够了,怎么办?还能不动图的大轮廓,就能达到目的的招儿吗?”把学生的思考推向极致,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修改,把知识拓展到下一年级的学习。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既向学生传达了统计实事求是的精神,又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延伸的空间。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才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唯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