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26163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霉菌的培养和观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张行润200900140177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 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 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发现根霉,黑曲霉和青霉菌丝 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关键词土豆培养基(PDA)分生抱子梗(Con idiophore )载片培养一、 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 方法;2) 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 青霉、黑曲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及孢子并可以防腐,乳酸可以保持菌 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

2、着色。同时, 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 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 长期保存。三、实验材料及步骤实验原理2.1 实验材料霉菌的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 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 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用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来观察,通过无菌 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 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 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 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 时期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的变化。对霉菌也可以用乳酸石炭酸棉蓝 染液进行染色,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根霉( Rhizopus ),毛霉( Mucor) 黑曲霉( Aspe

3、rgillus niger ) ,青霉 ( Penicillium ) ,土豆琼脂培养基 (PDA),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 镊子,显微镜,小刀, U 形管等。2.2 实验步骤1配置培养基:根据原料用量配置土豆培养基。 配置时,先 急火煮沸, 在温火加热 20min,若有浑浊出现,则需过滤,然 后定容。包扎土豆培养基,甘油等其他用 品。灭菌后取出备用。 2培养小室准备及灭菌在培养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 的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上依次放上“U” 形载玻片搁架、载玻片、盖玻片(四 片),盖上皿盖,牛皮纸包扎,于121 C 灭菌 30min 烘干备用; 3琼脂薄片制作:a)将稍微冷却的培养基,倒在培养

4、皿 中,做成薄平板。培养基应该要倒 得薄而均匀。注意无菌操作。b)用解剖刀将琼脂薄平板切成边长 不大于 1cm 的琼脂薄片c)用解剖刀将琼脂薄片移至小室载 玻片上(一个载玻片上方两块薄片) 4取菌接种: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 孢子(霉菌菌种的表面轻轻刮取即可), 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边缘,以便于霉菌 生长。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 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可。接种量要 少,以免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而影响 观察。5 加盖玻片: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的盖玻片盖在 琼脂薄层上,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使 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距离相当接近, 但不能压扁。盖玻片不能紧贴载玻片, 要彼此留有小缝隙,一是为了通气, 二是

5、使各部分结构平行排列,易于观 察。6倒保湿剂:每皿倒入约2-3mL 20%的经灭菌处 理的甘油,使皿内滤纸完全湿润,以 保持皿内湿度,盖上皿盖。制成载玻 片湿室。7正置培养:将平皿置于27C恒温箱中培养一周。8观察:将培养好的载玻片取出,置于显 微镜下直接观察。三、实验结果及分析3.1 实验结果3.1.1 根霉:菌丝无隔,有假根、 匍匐菌丝。假根着生处有向上直立的 孢囊梗,其顶端膨大成孢子囊,底部 为半球形囊轴。3.1.2 毛霉:孢囊梗直接由菌丝 出,顶端为球形孢子囊3.1.3 黑曲霉:菌丝有隔,气生 菌丝分化为分生孢子梗(无隔),顶端 膨胀为球状顶囊。3.1.4 青霉:菌丝有隔,分生孢 子梗

6、顶端不膨大,无顶囊,多次分枝 成几轮小梗,小梗顶端长孢子。分生 孢子梗呈扫帚状。图 1. 根霉菌的假根( 10x40)图 3. 毛霉的球状孢囊( 10x40 )10x40)图2图 4. 黑曲霉的球状顶囊( 10x40 )3.2 实验分析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 的直径达到310“m),通常是细菌菌 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 倍、高倍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图5.青霉的帚状分生抱子梗(10X40)实验小结就在于接种时涂菌太厚太多,导致霉 菌局部或全部长得太密,反而不易于 观察。因此,在接种时轻轻涂抹即可。 有时整个视野里可能都是霉菌,原因本次试验的成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 问题。首先,在接种的时候不应该在 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太多太厚的孢子, 并且接种需要接在固体培养基小块儿 的边缘,以便于霉菌的生长。其次, 无菌环境下进行各种操作也是非常重 要的,这样可以保证菌种不被污染。 再者,本次实验在观察霉菌的形态的 时候,有特别的关注不同霉菌的细节 及不同之处。比如菌丝是否有隔,孢 子囊形态等特征。通过细心比较各种 霉菌细节状态的不同,我们就可以用 来分别鉴定一些霉菌,扩展了视野。 参考文献【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 4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