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研究报告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KB
约8页
文档ID:509259208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研究报告_第1页
1/8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研究报告 机关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人:张浣颖  一、课题的提出㈠幼儿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化科技社会的形成,我们生活的空间慢慢的被人为科技的成果及产品所包围城市儿童被现代化的物质和玩具所俘虏,他们对最常见的乡土人情一无所知,经常为独守电视和现成的玩具而感百无聊赖,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慢慢地退出了孩子们的生活和视野与此同时,审视当今的教育,我们发现人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但往往忽视了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和它作为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教育理念和幼儿园课程模式涌入并影响我国,从而使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的“西方崇拜”和“原样照搬”的极端化倾向,使得丰富的本土民俗文化资源被忽视,以至白白浪费㈡《纲要》的理论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家乡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

解读《纲要》,使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必须树立大教育观,让教育跨越幼儿园的围墙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在幼儿园整合本土文化与家园社区资源,进行园本教育探索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㈢幼儿园的有利条件家乡是幼儿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的家乡资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住地,境内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桂冠资江、八角寨丹霞地貌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景观之一,有“丹霞之魂”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资源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幼儿园教育是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了解和体验家乡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条件,我们选择了《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在幼儿园中组织幼儿进行“家乡民俗风情”、“开展民间游戏”、“美丽的家乡风光”、“家乡特色小吃”等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挖掘各种家乡民俗文化中蕴涵的教育因素,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儿童去关注、体验、感受资源民俗文化,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孩子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继承我们优秀民俗文化遗产和丰富现代儿童生活两个方面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⑴培养孩子主体能动的学习品质、实践与探究能力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依托资源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让幼儿在耳闻目睹中亲身了解家乡优秀的地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尊重、亲近、体验本土文化的机会,从而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而且使民间传统的、优秀的、适宜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材料得以传承到下一代⑵丰富课程内容,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素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内涵发展,真正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幼儿园园本文化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㈠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就明确地提出并实践着“发掘自然、社区资源,将其用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课程》一书中,陈鹤琴提出:“幼儿园的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课程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㈡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始于1993年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它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早期儿童文化的优秀文本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开发地方课程,充分利用尚未被开发的地方教育资源,为当地教育服务,对于孩子来说,地方文化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更易于幼儿知识的获得㈢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长期居住地的乡土文化,对儿童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知识形成的动力来自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依托于个体的积极建构这一发展过程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由近及远、由生活到社会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乡土知识、乡土情感是儿童发展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所以,让幼儿在家乡这个天然的生活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学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   机关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从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有那些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并了解、掌握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老资源”的访谈,了解并选择资源有哪些家乡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可以运用到我园的课题研究和幼儿教育中来。

3.行动研究法:实施预设的内容、形态、方案,并提炼总结汇编的原则与实施策略在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时,努力把握好计划、行动、发馈、调整四个基本环节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实际问题,实施行动研究,及时改进计划和方法,调整研究方案,不断完善研究目标体系及行动方案4.观察法: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对幼儿的言语、行为、活动各方面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对材料进行分析,为建构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教育课程做好铺垫5.经验总结法:注重科研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研究,充分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教学笔记,记载点滴收获,记下瞬间思想,及时分析总结调整,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形成各类实施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等 五、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㈠研究目标:1.收集、整理各类民俗风情活动、民间童谣、民间游戏及手工艺活动,整理出不同年龄段幼儿适合开展哪些具体的活动,积累幼儿园园本教材,进一步凸显幼儿园办园特色2.提高教师对“资源地方文化”、“幼儿生活教育”等理论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将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3.通过开展“游美丽的资江、八角寨”、“参观民俗风情街”、“参观中锋红提园”“开展亲子民间游戏”、“美食一条街”等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艺术的鉴赏性,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爱家乡的情感。

㈡研究内容:1.家乡民俗风情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2.民间游戏资源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3.家乡风光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4.名优特产资源的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收集本县民俗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筛选出适合于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把民俗风情、民间游戏、家乡风光、名优特产等有机的融入到课程之中,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丰富教师的特色课程资源六、课题实施的原则    ㈠生活化原则:幼儿在其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如:孩子们游戏时会朗诵方言童谣;有些家长经常会带幼儿到桂北民俗街、文化长廊散步;会带孩子参加传统节日活动,如:五月端午划龙舟,七月半河灯歌节;孩子的家中有各种资源特有的工艺品(各种竹制的、木制的、草编的工艺品等)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幼儿生活中随处可听到的、见到的民俗文化内容纳入了课题研究的范围    ㈡兴趣性原则:当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具体表现为对活动有主动积极的态度,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活动,这种兴趣需要教师的诱发、引导、培养和爱护因此在挖掘家乡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时,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更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

   ㈢经验性原则:在研究实践中,应摆正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地位,鼓励、引导幼儿主动、自主地参与活动,根据幼儿现有的经验,围绕幼儿熟悉的事物展开主题活动,以此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情感体验㈣创造性原则:从社会发展来看,只有创造型人才方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家乡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和创作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活动中独特的创造性,善于赞赏和鼓励幼儿,保护幼儿的主体地位,发展幼儿的创造潜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七、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计划实施2年(2011年9月——2013年10月)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前期准备阶段确立研究主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3年3月:课题实施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组活动,实施课题的具体研究,及时总结交流,不断调整课题方案第三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总结推广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汇编园本教材,撰写结题报告,举行公开观摩活动和结题报告会,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八、主要的研究过程简述    本课题属资源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2011年11月批准立项研究,计划2013年10月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之初,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全园中挑选了一批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教职员工作为课题组研究成员,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均从事教学管理或教育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大多数都参加过“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经验为了使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研究思路更加清晰前期我们扎扎实实地做了四项工作:    ㈠建章立制,确保研究的实效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课题阶段性工作均责任到人,制定课题专项管理的奖惩细则,幼儿园在财务帐上划出专项经费作为课题研究所用不仅规范全体教师的研究行为,更提高了广大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㈡查新检索,确保研究的可行性本着借鉴、吸收、创新的研究工作原则,研究小组查阅、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通过查阅文献、阅读专著、上网查询、聘请专家讲座、研讨交流、为本研究可行性和社会实践价值提供了保证,也为借鉴和创新提供了一手资料     ㈢深入调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2012年4月,我们以全体教师和全体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家乡民俗文化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区的开展情况,对家乡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的课程进行了情境分析,明确了研究的重点,取得了家乡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

     ㈣专家指导,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聘请教研室莫秀荣主任对课题进行了前期指导,在莫主任的指导下,幼儿园课题组在课题开题报告会上通过了可行性论证    研究之中,对于家乡的民俗文化,我们都遵循“搜集——筛选——改造——再造”的原则开发和利用在利用民俗文化整合幼儿园课程的策略上,我们努力在“六注重”、“六结合”中去实践    一是注重注重将一日常规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二是注重将常规教研的开展与实施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三是把民间游戏开展与实施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四是注重将环境的创设与实施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五是注重区域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