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19505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威宁县第二小学 文翠英第一:课前设计第二:过程调控第三:数形结合导言:教育理念(吴正宪):走近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这恰是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写照。教学中认真落实好“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是“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我们的数学教育就是人课合一的教育。在这次培训中,三位特级老师正是本着这样的育人理念去设计、调控有效的绿色课堂。他们的课堂给我的感受是:吴正宪老师的课,“教”的 色彩很淡,“商量”的氛围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

2、”很大,这是一个让人产生亲切感的环境。华应龙老师的课,用“和谐”两字来描述和理解他的教育教学艺术之精典最恰当,他的数学教学个性亮点:即数学人文素材及东方文化的有意识而自然的渗。徐长青老师的课,简约教学,动态的以建构执行建构的活动,所谓建构,就是找到知识的类他性,还原知识的原型,建构活动,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三位老师的课堂,他们都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用不同的策略、方法去激励、唤醒、点燃、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适当的点拨、组织、引导,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生成资源,让不同的 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原有经验进行不同层次的建构。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的课体现了课标要

3、求: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就把我这10天学习的资源进行整理,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如何创建有效绿色课堂?一、课前设计课前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还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当我们“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刚呈现课题,许多学生已经把主要内容喊了出来,精心安排的活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意外”随时都会搞得我们束手无策,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引导我们把教学目光投向学生。(一)学情调研学情调研就是把学生纳入到教学资源中,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调整、教学过程的展开与实施、教学环节的控制与把握,提供科学的、严谨

4、的依据和保证,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学情调研的策略有:1、问卷调研,准确全面。 2、随机访谈,以点带面。 3、课堂观察,及时“补牢”。 4、作业分析,正确归因。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可以为即将要实施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课堂观察和作业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教学提供可以参照的素材。如: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许多学生都在结果后面加上了单位名称“倍”。不管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是记不住。经过理性分析,学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体会“倍”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做的不够。于是可以修改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

5、倍”教学设计:师:森林运动会上,小猴拉拉队队员的数量是小鹿拉拉队的3倍,请你们用学具摆一摆。(学生动手摆)(学生汇报)生1:小鹿摆2只,小猴摆6只。生2:小鹿摆3只,小猴摆9只。师:你们摆的不一样,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生:都是3倍,这种关系是一样的。师:这里的3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还是数量吗?生:不是数量了。通过这样的设计凸显出“倍”表示的是一种关系,而不是学生以前接触的数量。这样一来,带单位名称“倍”的人就会很少了。所以,有效的学生调研能够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二)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更

6、能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热热闹闹的合作探究背后有的很有价值,有的却是无效教学。例如:六年级体积的认识动手探究,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每个小组有两个同样的水瓶,里面的水多少相同,各放有一个同样的乒乓球。给学生提供两种物品,一种是石子,另一种是黄豆(石子比黄豆体积大)。请小组合作探究放哪种东西能尽快拿到乒乓球。这样的活动不是探究,虽然让学生感受体积大小的初衷是好的,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凭以前的经验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然而,教学“植树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就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在不同情况下植树,结果

7、是不同的。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产争议。在长100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10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产生争议,有100棵的,有101棵和99棵的)(2)在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探究。在植树问题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学生积极性很高,确实体现出探究学习的价值。二、过程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提问、理答、追问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问?我们的问题是否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提问后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又应该如何回应?怎样理答?怎样追问?在什么时候追问?我们通过以下案例来感受提问和理答及其

8、追问的策略。(一)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和理答及其追问.案例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生:对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生:条。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

9、曲线构成的。师:同意?生:同意。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生:有!师:有,几条边?生:一条边。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生:是曲线的。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生:圆心师:同长,什么同长?生:半径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生:同意。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生:这

10、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生:不是。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师:那圆呢?生: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是一样的。师:对,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是圆的本质特征。华老师层层的追问使学生对圆的认识不断清晰、不断升入。学生 开始的认知只是一种直观水平“圆既没有棱叶没有角”正是华老师的追问中学生认识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接着华老师又引出“圆一中同长”,这正是圆的最本质特征。华老师不仅让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什么是“一中同长”,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和前面已经学过的图形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刻地认识到“

11、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是圆独有的特征。通过提问、追问,学生理解了概念的本质,同时也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二)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处理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便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生成问题?是回避问题,规避“风险”,还是积极应对。其实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灵动课堂。案例:片段一:师: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我们学过了什么?生1: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师: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比较3/4和5/6的大小?生2:可以把两个分数变成分母一样,比如分母是24的分数

12、。生3:可以把两个分数变成分子一样,比如分子是15的分数。师:看看书上用的是什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本,学习新知识)生4:变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师:对了,这叫通分,通分后的分母就叫公分母。生5:老师,为什么不能变成分子一样的分数?生:那就出来公分子了!(学生一起笑了起来,老师显露出被打断后不耐烦的神情)师:不是不行,这样更方便!好了,我们按照变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练几道题。(学生没有继续研讨的机会,拿笔做起了练习.)片段二:师:你有办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生1:用画图的方法。生2:一个是平均分成4份取3份,一个是平均分6份取5份,我感觉是5/6大。生3:我们学过比较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

13、数的大小,但是它们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师:对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4:可以把两个分数变成分母一样,比如分母是24的分数。师:大家的方法都能解决问题,我们看看书上介绍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本,探究新知识)生5:书上的方法是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还说这叫通分。生6:我还有一种方法,把它们的分子变成相同的数15,就是两个分数的公分子,也可以比较。师:公分子?具体说说,我们都想知道。生6:3/4=15/20,5/6=15/18,因为15/20小于15/18,所以3/4小于5/6.师:这种独特的方法与刚才的方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生:一个变成分母相同,一个变成分子相同,都是变成一部分相同的

14、方法。师:都是转化成饿了我们学过的知识。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教材介绍的通分是变成分母相同,这是因为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还便于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后面学习中大家会有更深的 体会。片段一中当课堂意外出现公分子时,特别是学生因为对公分子表现出极大兴趣而打破了教师固定的教学路线时,教师通过强势来求得方法的统一,这对学生的在创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敷衍与搪塞。这样的课堂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学生创新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片段二中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材和教师预设的轨道,而是通过提问有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画图、分数的意义、公分母这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特别是学生意外创造了公分子的说法时,教师打破了自己原有

15、的教学步骤和预设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 观点,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思维间的联系,使学生从中感受了思考的乐趣,把静态的教学过程变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同时,教师对教材呈现方法的适当解读,使学生在后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利用这节课的发现,在前后联系中进一步体会通分强调通分母 的重要价值。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不仅对概念的理解是深刻地,学生还将获得开放的心态与思维,“意外”会成为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起点。三、数形结合“数”与“形”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形结合“是把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以形助数、以数辅形,让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互相成,达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统一,从而使要解决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华罗庚先生对此有精辟的概述:”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简单的说,在小学数学中“形”主要以这几种模型出现:实物模型(人民币模型)、直观数学模型(方块模型、线段模型)、抽象数学模型(数轴、计数器)。新课程模型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图形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直观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有趣”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