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187093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前 言 去年秋播我省小麦种的足、种的好,播种面积稳定在7890万亩,冬前和冬季管理技术到位,措施落实,越冬前全省小麦苗情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6%。但自去年11月份以来,我省降雨量持续110多天普遍严重偏少,全省范围内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旱情,干旱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旱情程度之重是前所未有的。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抗大旱促春管工作取得了显

2、著的阶段性成效,全省大部分麦田旱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为小麦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条件。当前我省小麦由南到北陆续进入返青期,这一时期是实现苗情转化升级唯一关键时期,也是小麦构建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的重要时期,更是促弱(苗)转壮(苗)、稳壮(苗)控旺(苗)的关键时期。因此,切实抓好当前全省麦田科学抗旱、科学春管的各项工作,将对实现苗情转化升级、争取多成穗成大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省小麦丰产丰收奠定基础。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抗旱夺丰收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好万名农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把麦田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田间地头,省农业厅牵

3、头组织省农科院、河南农大和厅属业务单位的专家,围绕“夺丰收、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标,针对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苗情,研究提出春季麦田管理关键技术措施,编写了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郭天财教授、季书勤研究员、吕国强推广研究员、周继泽推广研究员等专家参加研究,并分工撰写了相关内容。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教授负责统稿。现将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印刷成册,供各级农业部门在指导当前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中参考使用。河南省农业厅二九年二月二十日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规程河南省农业厅雨水已过,随着气温不断回升,河南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期,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

4、并进、快速生长。此期是奠定小麦增穗数、攻粒数、稳粒重基础的关键时期。根据今年的特殊气候条件和复杂的苗情,因地因苗制宜,分类科学管理,促苗情转化升级,对大灾之年保产量、夺丰收意义十分重大。一、当前我省小麦生产形势和任务我省去年小麦播种时,由于底墒普遍较好,播期适时集中,优良品种覆盖面积大,关键增产措施落实到位,麦播整体基础较好,全省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但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全省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省麦田出现严重旱情。干旱时持续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重,为近60年来所罕见。全省范围内的长时间持续严重干旱,特别是受春节前三次强寒潮侵

5、袭,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为此,省政府于2009年2月5日将抗旱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另外,今年我省小麦条锈病呈早发、重发态势。随着受旱麦田浇水次数增多,纹枯病发病几率增加,草害也呈加重趋势。旱情还加重了部分地区红蜘蛛的发病程度。当前,病虫草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在客观分析去冬以来特大旱灾对我省小麦生产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同时,还要看到我省小麦抗灾夺丰收还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一是我省小麦具有“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的特点,在近8个月的生长期内,1月份之前的前4个月是打基础阶段,从返青期开始的后4个月才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前期

6、出现干旱,只要从返青期开始加强管理,夺取丰收还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去年小麦播种时全省麦田底墒充足,为来年小麦丰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三是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个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四是长时间、大范围持续干旱有效控制了麦苗旺长,有利于构建适宜的群体结构,而且,生产上推广的多数小麦良种丰产潜力大、抗逆减灾能力强。五是旱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保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并已取得

7、了显著成效,加之近期连降小到中雨,多数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转化。针对今年的严重旱情和目前的小麦长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手抓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抗旱浇麦,确保夏粮持续丰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今年我省小麦生产的目标任务是:立足抗灾夺丰收,以抗旱浇麦为中心,以肥水促进和防控病虫为重点,科学精细管理,强化抗旱保墒,着力防冻防灾,搭好丰产架子,促穗数、增粒数、保粒重,努力做到重旱地区少减产,轻旱地区保稳产,无旱地区多增产,确保全省夏粮总产继续达到600亿斤以上。二、不同类型区麦田管理技术措施我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地域分布广,土壤类型多样,各地的

8、生态和生产条件、小麦产量与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在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各地因种植品种、播种质量、受旱程度和前期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全省小麦苗情复杂、极不平衡。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强化科学管理。小麦栽培专家将全省小麦生产划分为四大区域:豫北高产灌区、豫中豫中南补灌区、稻茬麦区和豫西豫西南旱作麦区。现提出四大生态类型区麦田管理技术措施,供各地参考。(一)豫北高产灌区中后期麦田管理技术该区位于黄河以北及沿岸的部分县(市)区,自然和生产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在今年特大旱灾情况下,因其水浇条件好,灌溉及时,麦田受旱程度相对较轻,是今年

9、小麦增产的重点地区。该区中后期麦田管理策略是:按照苗情和土壤墒情,实行分类管理,先管重管三类苗麦田、再管二类苗麦田、最后管一类苗麦田,促大面积均衡生长多增产。具体管理措施是:1、因苗制宜,浇水施肥(1)一类苗麦田管理技术。一类苗麦田亩总茎数一般为70万左右,麦苗青绿,叶色正常,根系和分蘖生长良好,属于壮苗麦田。对于这类麦田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胺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到小麦拔节中后期再追肥浇水,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延缓植株衰老,实现增粒增重。此期追肥一般亩追施尿素10

10、公斤左右,并配施适量磷酸二胺。(2)二类苗麦田管理技术。对于亩群体在60万左右,叶色较淡的二类苗麦田,中后期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大穗多粒。地力水平一般,亩群体45-50万的二类苗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2公斤;地力水平较高,亩群体50-60万的二类苗麦田,应在小麦起身中期之后再追肥浇水;如果返青期已经进行了追肥浇水,此期可不浇水不追肥,等到小麦拔节期再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810公斤。(3)三类苗麦田管理技术。三类苗多属于晚播弱苗,或因严重干旱造成黄苗、死苗的麦田。这类麦田的亩群体在45万以下,叶色青黄,苗小分蘖少,次生根也少,

11、部分主茎和大分蘖幼穗有冻死现象。对于这类麦田春季肥水管理应以促为主,分两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时开始追肥浇水,每亩施用5-7公斤尿素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在在拔节中期施肥浇水,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并为提高粒重打基础。(4)旺长麦田管理技术。这类麦田一般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今年这类麦田的比例很小,田间管理应做到前控后促,促控结合。一是起身期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促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无脱肥现象的旺

12、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到拔节期再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2公斤。三是对于有脱肥症状的假旺苗,应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防止旺苗转弱苗。2、中耕划锄该区各类麦田,尤其是浇过水的麦田,在返青期至拔节前都要及时进行中耕划锄,以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和分蘖生长,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3、预防“倒春寒”和晚霜冻害“雨水”过后,气温变化大,是寒潮的多发期。如果此时气温下降到零下3以下,持续67小时,已经拔节的麦苗就会发生冻害。该区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来临之前及时浇水,预防冻害发生。春季冻害发

13、生后,一是要在低温后23天及时观察幼穗受冻程度,发现茎蘖受冻死亡的麦田要及时追肥,促其恢复生长。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10%30%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45公斤;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30%的麦田,亩追施尿素812公斤,以促进高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4、适时浇好灌浆水小麦的粒重有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所以,保持小麦籽粒灌浆期适宜的土壤水分供应,是延长小麦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早衰,提高小麦粒重的重要措施。灌浆水一般应在孕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大量试验证明,小麦灌浆后期如果土壤含水量过高,会降低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因此,种植

14、强筋小麦的麦田,如果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灌浆期间不是特别干旱,一般不再进行灌溉,尤其要避免浇麦黄水。5、叶面喷肥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延长叶片功能期和保持小麦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叶面喷肥一般在孕穗至灌浆前中期进行,可用2%左右的尿素溶液(每亩用1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或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6、病虫害防治该区近几年小麦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纹枯病、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等;主要虫害有吸浆虫、蚜虫、麦蜘蛛等。应根据病虫实际发生情况,适时进行防治。

15、具体防治方法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7、适时收获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的千粒重最高,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时期应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后的麦秸应粉碎还田,以培肥地力。(二)豫中豫中南补灌区麦田管理技术豫中补灌区包括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麦区。该区是我省小麦的最主要产区,也是商品小麦的重要调出区,其产量高低对全省小麦总产关系极大。由于该区小麦播种面积大,气候和土壤条件复杂,生产条件差别大,麦播基础和前期管理水平不同,目前苗情复杂。该区麦田管理的目标是:水浇条件好的麦田多增产,水浇条件一般的麦田保稳产,无水浇条件的麦田少减。具体管理措施是:1、对有一定

16、浇水条件,但此前尚未浇过水的麦田管理技术(1)对此前没有浇过水,并出现有黄苗或死苗现象的受旱麦田,一是要早浇快浇,应浇尽浇。对这类麦田只要白天浇水能够渗完,要抓紧时间浇水保苗,时间越早越好。浇水时应注意小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一般亩灌水量以40立方左右,能接住底墒为宜。二是早施返青肥。对有黄苗、死苗或脱肥症状的麦田,要结合浇水亩施10公斤左右尿素,并适量增施磷酸二铵,以促根增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先浇后锄。浇水后待地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松土保墒,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并增强其抗旱能力。(2)对于前期浇过水或下雨旱情基本解除,且底墒较好,没有出现黄苗、死苗现象的麦田,可适当推迟浇水追肥时间,确保麦苗返青生长有足够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