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18568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教育变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内涵,设计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从教师自我

2、专业的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的行为策略方面探讨一种发展的方向。一、行为跟进:从行为模仿到观念转变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涉及到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行为跟进阶段,二是行为改进阶段,三是行为品质阶段。在行为跟进阶段,首先要澄清对行为模仿的片面认识,不要以为模仿就是不思进取,就会僵化教条。事实上,一个年轻的教师如果缺少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有可能失却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无所适从于教学改革的思潮,结果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迟滞,要想进行行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1. 踩着别人的足迹磨砺自己的功底。 当一名新教师从师范院校走出来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原先的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

3、理想在严峻而残酷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于是,我们不得不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 教学行为模仿的第一种对象是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他们是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教学的,可以采用回忆记录的方式进行筛选,从中选择优秀的教学者予以模仿,从而迅速改变自己教学的陌生感;行为模仿的第二种对象是所在学校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不求神似,但求形象,逐步接近他们的教学特点;行为模仿的第三种对象是一些名师的教学

4、录像资料,认真揣摩他们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不是被动吸收,而是找寻规律,合理有序地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一般认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把握不准,因此出现了贪多求快,一讲到底,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教学问题,他们无法把握和控制教学内容,机械地灌输书本知识,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权利,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因此,为了迅速提高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认知水平和运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模仿的阶段目标,一般

5、以三年为期限,第一年学会上课,懂得怎么备课,包括怎么编制教学目标,怎么设计教学过程,怎么开展教学讨论,怎么进行教学练习,基本形成一种规范意识,明白不是自己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学习自主琢磨状态的道理。第二年学会说课,就是会分析教学设计,不仅知道上课的流程意图,而且能说明为什么这样上课的道理,及时补充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与教学专业思想,学会“还原”式评析,打开自己的教学视野。第三年学会评课,这一阶段是在自己对本门学科特点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相互间的评课交流活动,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评析大家的长短,关键是在交流中学会观察与分析,在提高感性认识的同时丰富理性认识,及时修正自己实践中

6、的误差,能解救自己,体验自己的成功。上课、说课、评课,并非绝对地在哪一年入门或过关,讲究的是在交叉进行中有所侧重;也并非只是三年的问题,一堂好课究竟有什么标准,还要经年累月地积累经验,判别真伪,形成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2. 进入引领式学习完成观念的转变。 一个教师在五六年之后容易产生依赖和惯性,尤其是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似乎可以应付日常的教学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们深刻地追问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学观念?仅仅是明白了教学观念还是在指导教学实践?怎样才能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一定要改变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个重要的建议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充实自己的

7、头脑;借助不断的阅读,丰富教学的思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明白,如果这个时期沿着惯性经验操作,你一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虽然“匠艺”也有高低之分;如果这个时期加强学习进修,自觉进行阅读,犹如重新确定人生观一样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认识。我们提倡教师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读什么呢?一是读经典著作,二是读专业理论(含专业报刊),三是读文化知识。经典作品往往是名家名作,可以有选择地先啃一二本或三四本;专业理论主要挑选与所教学科有密切关系的书籍,可以特别注意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剖析和实践指导用书;文化知识指的是专业素养和社会性知识,为的是丰蕴自己的文化底蕴。贾平凹作家曾经说过:“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

8、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说的是文学创作和读书借鉴问题,但与教学突破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教师,哪怕一个名师,只有在阅读别人的思想的时候才能明白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留下了什么脚印,才能知晓怎样去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你的人生阅历一部分从自己的生活中来,一部分从别人的书本中来,书读得多了,对你的心灵健康、教学智慧的发育,肯定有着无可限量的收获。 没有思考的读书,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找书中的乐趣(虽然许多书籍以愉悦身心的面貌出现),而且是为了

9、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创造。读书的好处在于印证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的真理,不是躺在感知的温床上,而是走在智慧的跑道上。思考成为验证“前见”式的尺码,演变成拔节抗争的竹竿,是一种生命激情产生的反弹。我们要站立在实践经验的平台上放眼看教学世界的天空,然后才能攀登教学观念的天梯,以此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观。 当然,读书的同时其实是在读人,读思想,读人生。就是说,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实践感悟,读作者的人生况味和精神风貌。为此,我们的阅读还可以拓宽到读身边的人,读周围的书。在参与观摩、培训与研讨的一系列活动中,揣摩“活人活书”,更直接地面对他们进行切磋与交流,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打破“思维定势”和“习惯图式

10、”,攻克惯性和惰性养成的毛病,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着眼点,强调模仿与学习,意图积淀经验和夯实根基,是新教师从教以后的必经之路。“行为改进”以“改”字为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和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字束缚,走向研究者之路。1. 没有专业的行为反思是单调呆板的职业生活。 要说行为反思的话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人们围绕着什么是反思、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三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论述,不乏切身感受和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理论工作者的多维视角和世界潮流,更使我们大开眼界。因此,作为教师不用考虑要不要反思其专业行为,而

11、应研究能不能反思其专业行为,从而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乏味的职业生活。 既然反思是一种站立在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那么,反思者就应该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理论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而且应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和批判,给出反思之后决断的理由和措施。因此,反思活动涉及到反思者忍受痛苦的抉择和享受快乐的幸福的双重体验。 反思是个性成长中的必然经历,随着生命发展过程中文化知识、专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丰富与提高,教师们逐渐注重在个体身上挖掘存在的问题和可供借鉴的价值,特别是在比较印证中

12、探讨行为改变的方法。专业反思一是对教学技能的反思,二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三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反思乏力,实际上是缺乏对教学事件的敏感反应和反思自觉。教师的反思绝不是说空话和套话,而是面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审视与批判,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问自己,现在的教学方法好吗,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为了反思,教师必须读书读人读人生,从书籍和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经常性地用读书笔记或教学笔记来记载反思内容,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改变。这是一种经验的体悟,成败的关键并不取决于关键的教学事件

13、,而是取决于一种自我澄清的思维过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反思在自我专业更新中的重要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个人的独立活动进行反思,是自我内部的认识与思考;一是作为一种组织共同体的公共反思,需要教师间坦诚交流,促进个人信念的发展。如果要让反思具有不断的深刻性、发散性和持续性的话,群体反思来得更为重要。反思必须渗透于日常的专业行为,应成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我们既允许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反思内容,激发其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又必须创造学习和反思的必要条件,提供充分的反思支持,适当的时候不局限于反思的交流,而要把反思的理性认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予以检验,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合作环境。2.

14、 从教学活动中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 如果说五年之内的教师有一种“模仿秀”的味道,那么,五年之后的教师要追求个性意义上的形神兼备的内涵。教学必须有走出模式的决心,要不断从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追求自己的教学特色,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首先要追问自己“为何这样教”,明确自己教学的价值取向。一是看自己是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的,是否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而果的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认知的自然规律;二是看自己是怎样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否根据教学难度的层次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恰当进行启发教学等手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看自己是怎么组织教

15、学语言的,是平淡乏味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富有激情为学生树立有声语言的杆尺,是言不由衷缺乏良好的语言习惯,还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语感享受。 其次要追问自己“教出了什么”,分析自己教学的动态走向。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的研究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课后反思”的类型。当一堂课、一单元课之后,你必须发现一个个陌生的自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改”,只有从“困惑”之中找到问题,深思其因,敢于怀疑自己,才能突破和超越自我。坦承自己的无知并非是无知的表现,而正是因为这种举动,才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日子里更加努力地使自己不再无知。所以,思想与行为是共生的关系,可以通过教学日志、随笔的形式把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记录下来,发现学生独到的思维火花,享受自己偶然的灵感智慧,摸索教学相长的创新方法,突破习惯经验的束缚。这种冷静、全面、深入的思考分析便于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促使自己逐步走上问题研究之路。 再次要追问自己“教完了怎么办”,着力自己教学的再研究。研究,与实践相伴,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立足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要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并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所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经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