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17692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它的发展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几个阶段。一、 抗日联军的建立和发展(一)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军的前身为磐石反日游击队(初建时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和海龙反日游击队(初建时称海龙工农义勇军)。磐石反日游击队:1932年6月4日,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磐石反日游击队(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在磐东三道岗建立,共30余人,张振国任队长。杨君武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分队。1932年10月23日,游击队进行改编,孟洁民任总队长,张振国任政委,王耿任政治部主任,满汉生任参谋长,辖第一、二、三、四大队。1932年

2、秋,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到磐石整顿队伍,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亦称磐石游击队),孟洁民任总队长,王兆兰任副总队长,初向臣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队。1933年l月,游击队连续两次遭到反动地主武装的袭击。中旬,杨靖宇从海龙巡视回来,再次对游击队进行整顿,整顿后,袁德胜任总队长,杨靖宇任政委,李松波任参谋长,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队,全队共230人。海龙反日游击队:1932年8月,在中共海龙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建立海龙反日游击队(海龙工农义军)。1933年l月,杨靖宇代表中共满洲省委对海龙游击队进行整顿,将海龙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

3、队,王仁斋任队长,刘三春任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3年9月1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磐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共300余人,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三团和政治保安连、少年营。1933年9月,海龙反日游击队和抗日军苏剑飞营被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属独立师序列。1934年11月7日,经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师和教导团。第一师下辖第三、五、六团,第二师下辖第八团。1935年春,苏剑飞牺牲,南满第一游击大

4、队改编为第二教导团,直属军部。到1935年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发展到1600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全军3000余人,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安光勋任参谋长(后叛变),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师和教导团。第一师下辖第三、四、六团和少年连、保卫连,第二师下辖第八团和少年营、保卫连,第三师下辖第五、七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军需处和军医处。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二军的前身是延吉反日游击队、和龙反日游击队、汪清、安图反日游击队和珲春反日游击队。延吉反日游击队:1932年夏,在中共延吉县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老头沟游击队、依

5、兰沟游击队、海兰区游击队和花莲里游击队。1933年1月,以上述各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延吉反日游击大队,共130余人,朴东根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和龙反日游击队:1932年6、7月间,在中共和龙县委领导下,先后在开山区、大砬子、平岗等地建立了几支游击队。以此为基础,于1933年3月正式建立和龙反日游击大队,共80余人,张承汉任大从长,车龙德任政委。汪清反日游击队:1932年3月,在中共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小汪清建立一支游击队。同时,县委派李光等十余人到救国军中参加战斗,组成别动队。同年4月安图游击队成立,同年11月,安图反日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以及别动队合并,正式编成汪清反日游击大队,共90余人

6、,梁成龙任大队长。珲春反日游击队:1932年6月,中共珲春县委在烟筒砬子建立岭南反日游击队,队员30余人;同年7月,又在大荒沟建立岭北反日游击队,队员30余人。1933年4月,岭南、岭北两支游击队合编建立珲春反日游击总队,岭北游击队为第一大队,岭南游击队为第二大队,孔宪琛为总队长,朴泰益为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1934年3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上述4支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共640余人,朱镇任师长(后叛变),王德泰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四团。1935年3月增建独立团,直属师部。1935年5月,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全军1200余人,王德泰任军长,

7、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团和教导队、游击大队。1936年1月,二军扩编为2个师:第一师辖第一、二团,第二师辖第四、五团。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全军2000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师。第一师下辖第一、二团,第二师下辖第四、五、六团,第三师下辖第七、八团和教导团。(三)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军的前身为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1932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工作,1933年初巴彦游击队失败后,赵

8、尚志又到义勇军孙朝阳队工作,在孙部瓦解后,赵尚志等7名同志,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于1933年10月10日在珠河县(今尚志县)三股流建立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队员13人,赵尚志任队长,李福林任政委兼党支部书记。哈东支队: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一部分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正式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全队450余人,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政委,梁佐术为参谋长,辖第一、二、三总队。1934年秋,哈东支队进行整编,赵尚志为司令,韩光为政治部主任,金策为经济部长,下辖第一、三、五、七、九大队和政治保安队、少年队、骑兵队。支队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和第一、二执法处。 东北

9、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5年1月2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为基础,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辖第一师(独立师),共500余人,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后张敬山)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军需处、执法处、稽查处、少年连、保安营。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增编,建立第四、五、六团和延方游击团。1935年底到1936年7月间,第三军以原有6个团为基础,逐步扩编为6个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1936年8月1日,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基础,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全军6000人,赵尚志任军长,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

10、五、六、七、八、九、十师和政治保安师。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执法处、经济处、稽查处。1938年6月,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的决定,抗联第三军进行缩编,时因赵尚志赴苏联未归,由北满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领导三军工作,金策任军政治部主任,部队缩编为4个师和1个警卫团。(四)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四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和密山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1933年1月4日,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李延禄在救国军瓦解之际率补充团脱离救国军,成立了反日游击总队,队长李延禄,参谋长张建东。同年1月下旬,李延禄联合救国军王毓峰、冯守臣等部,在宁安南部的孟寡妇屯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抗日

11、救国游击军,共800余人,李延禄为军长,辖一、二、三团及步兵营、骑兵营、游击支队。根据中共吉东局的提议,为便于联合其他部队共同抗日,救国游击军于1933年7月改称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密山反日游击队:在中共密山县委领导下,1934年3月20日建立了密山反日游击队,张宝山(后朱守一,朱牺牲后张奎)为队长,崔成浩为副队长。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 1934年10月中共满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密山反日游击队与人民抗日革命军合并组成抗日同盟军司令部,李延禄为总司令。不久即正式建立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共230余人,李廷禄为军长,何忠国为政治部主任,胡伦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团及独立营、卫队连。1935年9月

12、,东北抗日同盟军扩编,饶河反日游击队加入四军序列,为第四团。扩编后李延禄任军长,罗英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胡伦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五、六、七团及独立第五旅。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1936年3月,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全军2100余人,李廷禄任军长(1936年3月李廷禄奉调入关,李延平代理,1937年李延平正式接任军长),胡伦任参谋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辖一、二(原四团改编)、三、四师。一师下辖一、二、三团。二师下辖四、五团。三师下辖六、七、八团。四师下辖九、十团。1936年11月,二师正式编为抗日联军第七军后,四军遂将原三师改编为第二师,辖第四团,另以原三

13、师七团为基础,建立新三师,一、四师建制不变。(五)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前身是绥宁反日同盟军。绥宁反日同盟军:1934年2月,根据共满满洲省委的指示,周保中以原救国军边区军一、三连和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救国军柴世荣旅、付显明团、王毓峰团、王汝起团各部以及八道河子农民自卫队等,组成反日同盟军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为周保中,正式组成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共500余人。同年3月,反日同盟军办事处改为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仍为周保中。1934年5月,宁安反日游队建立,亦加入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5年2月10日,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全

14、军900余人,周保中为军长,柴世荣为副军长,胡仁为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为参谋长,辖第一、二师。第一师下辖一、二、三团,第二师下辖四、五、六、七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五军,全军3000余人,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任参谋长,辖第一、二师和军部教导队。第一师辖一、二、三团,第二师辖四、五、六团。1937年以后,二师增编一个游击团,军部教导队扩编为教导团。(六)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六军的前身是汤原反日游击队。汤原反日游击队:1932年10月中共满汤原中心县委成立了共满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但不久遭土匪

15、袭击而失败,后几经挫折,于1933年11月,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下,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共50余人,戴鸿宾为队长,李仁根为参谋长。1934年秋,根据共满满洲省委的指示,汤原游击队改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为总队长,夏云杰为政委,李仁根为参谋长,辖第一、二、三中队。1936年初,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发展到700余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1936年1月,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为军长,李兆麟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团。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杰为军长,李兆麟为代理

16、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五、六、七团及保安团、保安连。 1937年2月,根据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六军进行整编,全军1500人,戴鸿宾为军长,兰志渊为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第一、二、三、四、五师。第一师辖一、二、三团。第二师辖四、五、六团。第三师辖七、八、九团。第四师辖十一、十二、十三团。第五师(1937年4月编成)辖4个团。(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七军的前身是饶河反日游击队(当时称饶河农工义勇军)。饶河反日游击队(饶河农工义勇军)1933年4月,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饶河农工义勇军在饶河县大叶子沟建立,崔石泉为队长,金文亨为政治部主任。 1933年6月,饶河农工义勇军编入饶河县境内高玉山所部救国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