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17253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第3单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试题第三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耍花招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援例入场券 如雷灌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跻身兴冲冲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付梓辨证法 锱铢必较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2)在这里我们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奥秘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D启示 喜爱 奥妙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

3、耀眼的中国红。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B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D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7下面8个句子的

4、语序打乱了,请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文学是艰苦的事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你不能懒,不能粗心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ABC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

5、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

6、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8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杨柳万条烟B烟光凝而暮山紫C蓝田日暖玉生烟D遍地英雄下夕烟9试从上文归纳出联想的特点。 10这段文字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归纳论证D类比论证(二)阅读说“木叶”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7、“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

8、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

9、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1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整理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1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

10、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

11、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

12、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

13、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4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15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