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171911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 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上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病鸡严重 萎顿、白色下痢、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损伤、鸡体免疫能力受到抑制为特征。由于本病 能引起雏鸡的大批发病死亡和雏鸡感染后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造成养鸡业的巨大经济 损失,所以已被认为是鸡的仅次于新城疫和马立克氏病的第三大疫病。本病在1957年首次暴发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冈布罗(Gumboro),故称冈布罗病。目前 已在欧洲、南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广泛流行。我国也常有发生。一、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

2、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 科双股RNA病毒属(Birnavirue)的成员。病毒为20面对称体,双层衣壳且无囊膜的病毒 粒子,直径5565nm。完整的病毒外廓为六角形。病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11.34g/cm3,基因组由2个片段组成,分子质量分别 为2.52X 106u和2.2X106u。有四种蛋白质(VPVP )。VP和VP具有中和抗原决定簇,抗 l423这些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对鸡可提供被动保护。抗VP的单克隆抗体能中和病毒I和II两种2血清型病毒,表明VP上有多个抗原决定簇存在。IBDV有两个血清型,血清I型毒株能引起鸡发病;血清II

3、型毒株来源于火鸡,对鸡 无致病力。两型之间缺乏抗原相关性和交叉保护力,但在美国鸡和火鸡中普遍存在血清 II型病毒抗体。血清I型病毒另有许多亚型(变异株)。据报道,美国对8个血清I型疫苗 株和5个血清I型野毒株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分为6个亚型(A、D、G、E、GLS和DS3点),与标 准I型病毒相比,这些亚型株不仅发生了毒力的抗原变异,所致的病型也发生变化,有 的不引起法氏囊出血性炎症、渗出物和高的病死率,但可引起法氏囊迅速萎缩和免疫抑 制,以及感染鸡肝坏死和脾脏肿大。标准血清I型的疫苗与目前已知的亚型株间的抗原 相关性为10%70%,对亚型株仅能提供部分保护。由于病毒的基因重组和抗原漂移,各 亚型

4、株之间也存在抗原性差异。IBDV可在911日龄鸡胚内增殖,经37d致鸡胚死亡。病毒在适应鸡胚后可在鸡胚 成纤维细胞上培养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也可在火鸡和鸭的卵胚细胞、兔肾细胞 (RK-13)、猴肾细胞(Vero)和幼猴肾细胞(BGM-70)中繁殖。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在pHl2条件下失活,但在pH2时不受影响。在56C下5h 和60C下仍有生命力,但在70C下30min死亡。0.5%的酚和0.125%的硫柳汞不能使之灭 活。在0.5%福尔马林中6h感染力明显下降。在0.5%氯化铵中作用10min,3%来苏儿作 用30min,可杀死病毒。病毒对常规消毒浓度的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漂白粉和碘制剂

5、 等较敏感,短时间内可杀灭病毒。二、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感染发病,各品种的鸡都能被感染。一般认为215周龄 的鸡较易感,以36周龄功鸡易感性最强。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l0日龄内雏鸡感 染后很少发病,但也有1周龄和126日龄鸡发病的报道。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鸡从粪便中排毒314d,甚至可持续2 周以上,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垫料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感染健康鸡。 鸡舍中的鼠类、饲料和垫草的甲虫(小粉虫)带毒,可以间接传染。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 清除病鸡后54122d,对后续鸡仍有感染性;舍内剩余的饮水、饲料和粪便也仍有感染 性,致使本病再次发生。全年不分季节呈

6、地方性暴发流行,但以冬春季节较为严重。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 速,同一鸡舍的鸡在短时间内(约1周)都能被感染,邻近鸡舍的鸡在23周左右也可 被感染发病。鸡群通常在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于57d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死亡率差异较大,有的仅为35,一般为1530,严重时可达60以上。喂 高蛋白饲料的鸡群、炎热潮湿、鸡群拥挤、通风不良和营养缺乏等因素,以及鸡体抵抗 力降低、有并发症存在时,都能加重病情,增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一个鸡场中,最初发生的几次IBD通常都是最急性的,以后孵出的雏鸡再发生本 病时,其症状和病变逐渐减轻,死亡率也逐渐下降,有时鸡群仅有轻微的临床表现,往 往被忽视。这可能由于雏

7、鸡在易感性较低的幼龄期受过感染或者是由于在感染时受到母 源抗体保护所致。三、症状潜伏期很短,为23d。感染后23d内鸡群突然出现大批鸡发病,病鸡精神极度萎顿,嗜眠,采食和饮水 减少或废绝,排出白色水样稀便,因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而常出现啄肛,羽毛松乱,震 颤,弓背或蹲伏不起,驱赶不动,发病率高达80%100%,病死率一般为20%30%,有 的可高达70%以上。发病后34d为死亡高峰,经57d死亡停止;典型的呈“一过性” 尖蜂式死亡曲线。一个鸡场头几次暴发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经过,以后再有发生,病势通常缓和,病鸡 常不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不满1周龄的雏鸡感染时因母源抗体的影响则呈亚临诊经过, 导致严重

8、的、持久性免疫抑制。四、病理变化病死鸡尸体脱水,胸、腿和翼部肌肉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出血性浸润区或出 血灶;肝脏明显褪色,表面出现棕褐色条纹,边缘常见有梗塞;腺胃粘膜乳头周围,特 别是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见有出血点;脾脏稍肿大,表面有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肾肿大, 灰白色,细尿管以及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的特征性变化是:感染后23d高 度水肿和充血,体积增大23倍,重量增加,外观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覆有一层胶陈样 黄色渗出物,失去原有的柔软和弹性,质地变硬且脆。切开增厚的囊壁,粘膜失去光泽, 散在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出血斑点。出血严重的病例,囊呈紫葡萄样,有的囊内含有纤维 素样或干酪样物。感染后

9、第5天恢复到正常重量,体积相继变小,第8天只相当于原重量 的1/3。萎缩的囊壁变薄,呈灰色或蜡黄色,粘膜皱褶不清或消失。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法氏囊、胸腺和盲肠扁桃体等淋巴样组织内的淋巴细胞 变性和坏死,替代以异嗜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五、诊断在36周龄的易感鸡群中,根据突然出现大批鸡发病和“一过性”尖蜂式死亡曲 线,结合病理剖检所见的特征性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如要确诊,需做病原学或血清学 检查等。1. 病毒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鉴定是诊断本病较可靠的方法。采取病鸡法氏囊、脾或 肾等组织器官,制成匀浆以缓冲液作10倍稀释,经反复冻融三次,离心上清液作无菌处 理后,接种于911日龄健康(无IBDV母

10、源抗体)鸡胚的绒毛囊膜,接种后35d可出现死 亡。胚胎呈现腹部水肿,皮下充血和点状出血,肝脏有斑点状坏死和出血,心和脾脏外 观苍白,肾和肺脏充血。组织培养分离病毒:取死胚法氏囊病料,经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并盲传一定代次, 观察到细胞病变后,用已知IBD抗血清在组织培养物中作病毒中和试验或琼脂免疫扩散 试验检测病毒。2. 血清学试验 可作琼扩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及ELISA。(1)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是用于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病毒抗原的最有用的血 清学方法。即病鸡感染后56d大部分可检出沉淀性抗体,第8天全部阳性,至感染后 的第 7周沉淀性抗体达到高峰,至少可维持2 个月。用已知阳性血清检测法氏囊匀

11、浆中 的病毒抗原时,人工接种后24h可检出少量病毒,72h达高峰,96h开始下降,至196h 病毒基本消失。(2)病毒中和试验 检测抗体通常使用微量固定病毒一稀释血清的方法,它能检 测不同的血清型,区分IBDV分离物之间的抗原差异;由于所用的指示病毒是一个限定血 清型范围的几个亚型,所以可使实验结果出现明显差别。应用固定量标准抗血清稀释 病毒的方法可以鉴定新分离的毒株。(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法常用于检测IBDV群特异性抗体作血清流行病 学调查,但本法不能区分不同的血清型。其他如对流免疫电泳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及聚合酶链试验等方 法也常用于本病的诊断。3鉴别诊断

12、患有出血性综合征、维生素A缺乏症、卡氏白细胞虫病及药物中毒等 病的鸡,其胸、腿和翅部肌肉有出血变化;传染性支气管炎(肾炎型)、维生素缺乏症及 痛风等病鸡的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而呈灰白色等变化。这些虽易与IBD易混淆,但 上述疾病各有其相应的临诊症状和其他器官的病理变化,唯独缺乏法氏囊的IBD特征性 损伤,结合对病史的分析,不难做出鉴别。六、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本病,必须实施包括环境卫生、净化疫源和合理使用疫苗及抗体制剂等 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 环境卫生和净化疫源 对饲养的鸡,必须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每次进雏 前彻底清除舍内积粪、垫草,舍内墙壁、笼具和地面须全面清理和冲刷,料槽、水槽及

13、 其他用具须清洗洁净,然后用0.2%过氧乙酸、 0.5%次氯酸钠或0.1%抗毒威等作喷洒消毒, 也可用喷灯灼烧墙壁和金属网板,最后进行甲醛熏蒸消毒。平时也应建立对鸡舍、鸡体 表的定期喷洒消毒制度。严禁携带本病污染的饲料(含包装袋)、运输车辆、生产工具和人员(含衣物)以及其 他禽类和动物进入鸡舍。淘汰病鸡和病死鸡须立即清除、深埋或焚烧,把病毒传播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活毒疫苗有两种类型(均可经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是弱毒力苗,接种后对法氏囊无损害,但抗体产生较迟, 效价较低,在遇较强的I趴bV侵害时,保护率较低;二是中等毒

14、力疫苗,用苗后对雏鸡 法氏囊有轻度损伤作用,但对较强的IB2)V侵害的保护率较好。灭话疫苗有鸡胚细胞毒、 鸡胚毒或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制备的灭活疫苗,此类疫苗的免疫效果很好,但必须经皮 下或肌肉注射,常用于1820周龄用灭活苗注射免疫。雏鸡体内母源抗体的半衰期约为67d,通常认为当母源抗体的琼扩试验阳性率V 80%时,在1017日龄间作初免;阳性率80%时,应于710日龄再进行检测一次,阳 性率V50%时在1420日龄作初免,50%时在1724日龄作初免;第二次免疫均在初免后 3周进行。对母源抗体不清楚或抗体价较低的鸡群,一般应在1014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初 免;对来自亲代接种过IBD油乳剂灭活

15、苗或母源抗体价较高的鸡群,初免多在2024 日 龄;二免日期均在初免后23周进行。有母源抗体的雏鸡, 1421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必要时23周后再加强 免疫一次。肉用商品鸡一般仅做一次免疫接种即可。做好种母鸡的疫苗接种是预防IBD的关键环节。种鸡经雏鸡阶段接受两次弱毒疫苗 免疫后,分别于1820周龄和4042用龄用油乳剂灭活苗作加强免疫,其子代雏鸡可获 得均一的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这既可防止雏鸡早期的亚临床感染,也便于IBD免疫程 序的制定和实施。3. 发生本病时的控制措施 确诊为本病的鸡群,可使用双倍剂量的中毒力弱毒疫苗进行一次全群应急免疫接 种。 给发病鸡肌肉注射IBD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治疗。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抗 体制剂施行全群鸡的被动免疫。 对鸡舍、鸡体表、周围环境进行喷洒消毒。 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添加双倍量多种维生素;供给足量的含5%糖和0.1%盐 的饮水,以促进病鸡早日康复。 鸡群存在其他疾病时,应即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便减少损失。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精神不振缩头翅膀下垂羽毛蓬乱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胸肌和腿部肌肉有条状或斑点状出血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腿内侧肌肉有条状或斑状出血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腺胃交界处有出血斑传染性法氏囊病鸡肾脏肿大,外被黄色透明的胶冻物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法氏囊肿大,出血,外观显紫葡萄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