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读书的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169072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五常-读书的方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的方法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 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 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 );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 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 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

2、根本无济于事。明白 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 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 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 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 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 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 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

3、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 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 笔记上。笔记有两个用途。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 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 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 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 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 明白的重要。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

4、之间的关系,理 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 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 最明显的例子。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 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 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 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 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 忽略

5、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 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 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 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 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 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

6、这科目是 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 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 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 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 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 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

7、,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1小 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三、问比答重要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 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 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 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 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 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

8、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 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 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 三个步骤第一、问题可分三类一、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 )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 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 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

9、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 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三、在 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 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 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 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 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

10、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 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 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 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 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 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

11、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为外人道。1984年1月3日思考的方法(上)据说熊彼德(J.A.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 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但牛顿在物 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甚么重大发现 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 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但 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

12、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 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 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 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门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 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 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我这个偷

13、“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 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 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 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 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 如下。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 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要“出风头”或要 “领功”是人之

14、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 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有些人认为佛利民好胜、强词夺理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是错的。佛利民的思想快似 闪电,但他认错更快!因为他认错太快,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认错。在我所认识的高手 中,没有一个推理时将“自己”加上丝毫重量的。事后“领功”是另一回事。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 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 可以尽信。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 理解,较小

15、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 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我一向都佩服史密斯、米尔及马歇尔等人。但当我研究佃农理论时,我就将他们的佃农 理论一视同仁,没有将他们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将他们的理论推翻的。二、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 主旨。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 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Letmerephraseyourquestion.)他一改

16、,就直达你要问的 重心,十分清楚。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 达重点的所在。举一个例子。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 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 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 ( Diminishing 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 )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第二、问题要问得浅。这是艾智仁(AAAIchian )的专长。谈起货币理论,他问:“甚么是货币?为甚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 ”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 )的量度困难为热 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们用甚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 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后来艾智仁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