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3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167868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雎不辱使命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唐雎不辱使命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唐雎不辱使命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唐雎不辱使命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唐雎不辱使命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雎不辱使命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雎不辱使命 3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文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 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要相信他们是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 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

2、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 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 探讨唐雎不畏强权、 为 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第一步:导入。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 (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 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 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 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

3、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 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读后,教师运 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接着, 齐读课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读破之处。正音的工作结束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下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交流。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 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

4、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第三步,质疑及交流。讲解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呢?参考答案秦国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 秦王不悦”,于是 安 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 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 安陵之弱。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这个思考题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 内容,包括字词的意思进行质疑, 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应重点点出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教

5、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两节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两句话,组织同学们讨论,掌握意义。讲解2: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 秦王嬴政又说自己一怒, 就要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显然, 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绝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出使秦国的唐雎的表现就成了关键。这时,唐雎有哪两个表现呢?请依据原文回答。参考答案唐雎先是说了一段话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而后挺剑而起”,做出动作。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

6、的关键段落,在学生对这一节有了比较清楚的整体感受以后,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读后让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有哪些出彩的句子。这里应重点解决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和 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 的意义,以及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 历史了解不多,教师可补充有关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识。第四步,发展训练,体会文意。齐读失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 并作练 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 ”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体会这样说的气 势,以及在秦王面前这样说的效果。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

7、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纟高素。”练习完成后,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参考答案秦王表现: 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作者的 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学生分析完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次齐读全文,连贯、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第五步,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 ? 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 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

8、燃之时, 你应当 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第六步,家庭作业:1背诵课文第三节。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 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建议将以上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附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 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 载请注明出处

9、!望江南【晚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之情。 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 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 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

10、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 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 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 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

11、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 婉。 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 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品评】一 C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 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 C四C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

12、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 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 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 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 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 遮的。首句 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

13、 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 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 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 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

14、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1036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 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 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

15、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注释】 密州:今山东诸城。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品评】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