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166375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9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之美》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桥之美》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桥之美》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之美》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之美》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之美一、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难点: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三、 教学课时 1课时四、 教学方法 自读法、点拨法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

2、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吴冠中, 1919年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二)寻找桥之美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2寻找画家眼中的美。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用一句话概括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美感?学生概括:桥

3、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学生交流发言桥的美体现在这些例子中:(1)桥与环境构成的密疏之美。江南小镇河岸密密的芦苇丛,与拱桥强劲的弧线、单纯的直线形成密疏对照,构成密疏之美。(2)桥与环境构成的柔刚之美。江南乡间石桥头的飘丝细柳,与桥身坚硬石块合作创造的阴柔与阳刚之美,令多少画家销魂。(3)桥与环境构成的单调与丰富之美。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

4、单纯背景与卧龙般的长桥,史诗似的古桥,构成单调背景与底蕴丰厚的长桥的对照之美。(4)桥与环境构成的对比之美。风雨桥上遮雨的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悠闲感,它和桥下急流、险峻的山峰以及飞泉流瀑构成对比之美。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5)桥与环境构成形象的重叠与交错之美。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将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两岸街头生活联系成一幅浓缩画图。桥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形象重叠和交错之美。乡间小桥与河里倒影、水草、浮萍构成形象的重叠,桥与流水构成纵横交错之美。(6)桥与环境构成富有生命的线之美。山岩、树丛

5、、急流这些险峻的环境孕育了索桥之生命,使之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之美。2.探究桥不美之因。在画家眼中,不是所有的桥都是美的,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桥在画家眼中不美么?举出具体例子作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批划、讨论。学生思考回答。桥与周围景物如果不能互相衬托、呼应就构不成桥之美。例如:(1)南京长江大桥本身的直线因与周围环境不能构成衬托、呼应关系而无美感。(2)因找不到钱塘江大桥与六和塔的和谐关系而无法入画。成昆铁路上的直线桥与陡坡虽险而不美。3总结。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画家眼中的桥,因发挥形式上的作用与周围环境构成和谐一体而美丽。

6、(四)概括桥之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组桥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用画家眼光看看这些桥美不美并阐述理由。(五)比较桥之美画家和桥梁专家眼中的桥都是美的,但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请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分析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7、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六)全文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本课我们不仅知道在不同人眼中桥具有的不同美感,同时也知道了说明文因语言特点不同的两种分类,即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也就是科学小品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