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165352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学年-2011年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七年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学年-2012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终试卷分析淇县五中 杨立在本试卷中,在板块结构、题型、难度等方面与以往保持基本一致,稍作微调,题型稳中有微变,难度较期中考试略有提高,题目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偏题怪题以及似是而非的难题,命题科学,能确保大多数学生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试卷结构简约,题量适中,共25小题(含一篇600字的作文),留给学生较充裕的思考和答题的时间。从整份试卷来说,亮点不少。下面就试题特点、发现的问题和答题情况、改进措施等方面做些分析、谈点看法。一、 试题特点:本次命题重点是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调语文阅读与语言表达。纵观今年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理解与表达

2、是本套语文试卷的主旋律。本卷共分为四大块,共25小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卷的四大块及其分值所占比例,如下图:每小题具体考察的知识点及其具体分值见下表:题号考查内容(知识点)分数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汉字注音22、查找修改错别字23、成语使用24、语病25、选词填空26、古诗文默写87、名著阅读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4二、现代文阅读理解(25分)(一)生松树金龟子节选9、概括主要内容210、说明方法211、写松树金龟子的同时还写蟋蟀天牛纺织娘是为了说明什么312、赏析语言213、选文语言特点3(二)被骗14、心理变化过程215、结合文章 找出我怀疑司机的理由316、加点词的含

3、义217、司机的人物形象2三、古诗文阅读18、结合原文 说说“我”被什么骗了2阅读黔之驴(节选)19、解释加点的字220、翻译句子421、选择题2阅读破阵子22、演化出的成语223、选择 说法不当的一项224、“秋”字的表达效果2三、作文(40分)1、半命题作文-是我的一张名片2、半命题作文其实-就在我身边(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40综观这份试卷,体现以下特点 :1、 试卷强调基础,重在运用。命题避开概念、知识的简单识记,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语言材料的能力,不把字词和句子孤立起来考,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辨析。如第1、2题,着重考察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的

4、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如第4题,考查学生语法的知识,纠正语病的能力。如第6题,着重考察学生对传世名诗名句的背写情况。如第7题,名著阅读,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常识掌握的程度。如第8小题,则较为开放,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2、 现代文阅读部分紧扣课本,整张试卷有很强烈的课本意识,体现回归教材,考查课本中的重点课文,强调学生的语文积累。但也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如总共两篇阅读文章,一篇篇涉及到本册课本重点课文松树金龟子。另外一篇文章虽不是科内文章,但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精彩,给人以“出人意料” 之感,很吸引和适合考生。如第9小题,考查学生的内容概括能力。如第10小题,考察了对常见的说明方法

5、的掌握程度。如第12小题,考察学生对科学小品语言特点的掌握。课外阅读文章被骗,虽取材课外,但难易程度适中,很好的考察自主阅读能力。如第14小题,如第10小题如第10小题3、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半命题作文,给出题目“心灵深处的”,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写,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没有设置审题障碍,淡化了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给了学生较宽松的选择余地,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

6、。二、批改中发现的问题1、现代文阅读理解中,选择自然之道一文,缺乏调查,没有实现出题目的。 我想,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它是一片课外文章,目的为的就是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但根据学生了解,这篇文章他们六年级已近学过,而且是重点课文,讲解的非常详尽,并不能考察出学生遇到未知知识时真正的分析、表达能力。2、 第一大题的第5小题选择不当,出题偏、冷,造成学生无从作答。虽然这段文字选自课本中的课文为人细胞,但是一篇“自读课文”,原小说文章太长,学习此篇小说时,本来就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再加上卷面上节选的段落,教纲中也没有要求背诵,对于一些语法上的错误,比如“立刻”“马上”重复,“不被重视”

7、、“可歌可泣”位置颠倒等,学生还可以做出正确对待,但“紧接着”等词语缺失,学生由于不会背诵,答案五花八问,很难与课本原文一致。二、答题情况分析1、语言积累运用部分。如看拼音写字、古诗文默写,认真的同学都得了满分,得分率较高,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课本知识的背诵方面,夯得较实。而在找错误方面,大量存在丢分现象。2、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虽文在课内,但失分严重,课内阅读题大多是老师课上强调的重点,但得分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审题不清,草率下笔,导致扣题不严,答题不全。有的阅读题干不认真,粗心大意,不按要求答题,导致所答非所问;有的未读不懂文本就落笔答题,缺乏深入的思考,答案也不够全面。有的把握不准题

8、意、答题的切入点与着眼点。文言文部分,学生作答情况整体较好,一是因为题目难易适中,题目不偏;二是因为平日教学中,对古诗文的训练检查牢固。3、半命题作文“心灵深处的”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较好,既有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有清晰的层次结构,而且还有文采;但也有个别学生,因审题不清,构思不完善,字数不足,匆忙动笔,用语晦涩,书写潦草,难以卒读,得分差别较大。4、另外,有些学生书写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卷面“脏、乱、差”。这与平时未能形成良好书写能力和习惯,有很大关系。三、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

9、、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如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等,学会化整为零。2、现代文阅读,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对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三个层次,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光记住答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在怎样解出这个正确答案的解题过程、思路。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一篇文章,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解读文本,不要脱离整体而孤立地支解文章的个

10、别词句。要训练学生根据文本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时候,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还要结合题目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写作手法,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学会恰到好处地对比、烘托、铺垫等。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答题规范和语言表达的指导。3、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报刊,做好一些摘抄,背诵有关课内外诗句、名言警句。见缝插针,不推诿,不懈怠。4、古诗文阅读。加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落

11、实对文言词语的记忆和理解,加强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指导学生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注意语句的通顺。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文言语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多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可适当选择一些与课内文言文难度相当的短文给学生训练,重点还是在夯实课内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向课外延伸。目的还是进一步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力。6、作文加强平时的练笔。 利用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语文老师要义无返顾地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要担心学生的课外阅读会影响考试成绩,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阅读面广了,学生的知识面宽了,文化底蕴厚了,作文时才能行云流水,厚积薄发。总之,每一次考试都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只要我们能够积极的“思所失,思所获”,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能不断进步,就一定能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