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16407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高三复习第部分第1章 第4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 第二部分 第一章第四节 巧译文言修辞的几种方法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传情达意。凡含修辞之言,或互文见义酣畅淋漓,或含蓄婉转绵里藏针,或譬喻贴切生动传神因此,要读懂文言文就要弄清文言文中这些常用的表达技巧,以便帮助我们理解文意,巧妙翻译。(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仍译为明喻。 例:剽疾如猿猴。析:可译为“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析: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误落

2、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析:“尘网”比喻污浊的官场。全句可译为“误入污浊的官场,一去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 由于古今词语意义发生转变,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事物。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析:“北”借代“元军”。全句可译为“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三)互文的翻译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例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 析:应合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全句可译为“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互相覆盖,交叉掩映”。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析:“朝歌夜弦”应合译为“早晨和晚上都

3、唱歌弹琴”。 (四)对文的翻译 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析:根据“用”是“任用”的意思,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以”也是“任用”的意思。全句可译为“忠贞之士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也不一定被任用”。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析: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五)合叙的翻译 合

4、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析:“兵革非不坚利”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可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析:“先后生于吾”即“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可译为“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 (六)错综的翻译 阅读古文时,如果在正确理解词义及准确分析语法的基础上仍不能上下贯通地理解文意,则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 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析:“洌”是“清”的意思,若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

5、为“泉水味香,酒液清洌”则显得不合事理。如果把“香”“洌”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贯通了。此句可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清洌香甜,酒味香醇”。 (七)对偶的翻译我们可以根据对偶及其类型的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 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 析: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与得失是有定数的”。 (八)婉言和讳饰的翻译 古人为了避粗

6、俗、避忌讳、图吉利、求雅致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婉言。因忌讳而用婉言则一般称为讳饰。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例: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析:“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的意思,这里表示谦恭,是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此句可译为“年龄虽小,但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九)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析:此句可译为“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退后几步站住,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2.数量方面

7、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析:此句可译为“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十)典故的翻译 古人写文章,经常用典故。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有关故事并说清故事在文中的用意,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但是翻译时不能把有关故事全写进译文,因此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应酌情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例: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传) 析:句中引用了四个人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和梁启超该怎样做。全句可译为“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得而知,我要像杵臼、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

8、的理想而死,以报答皇恩;您要像程婴、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的理想而出走,以图将来”。篇二:第十八课:谭嗣同传 谭嗣同传教学 一、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部分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了解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学习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3、学习阅读文中开放性题目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3。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文言字词,归纳本文中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第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归纳本文中的一些文言现象。 、掌握语言知识点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 ()与盖

9、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的盖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B、盖念南海也。 、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D、屈平之作离骚,盖自生怨也。 答案:C(语助词,其余为连词) ()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将挟兵力以行大事。传号令以诛奸贼。 竭死力以补救。会刘以养亲去官。以疏通经典为己任。 A、 、 C、 D、 答案:B(介词,表目的“以便”“来”。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把”)(3)指出乃的用法与意义:A、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B、乃丁宁而去。 C、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 、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答案:A判断词“是”;B

10、副词“就”;C副词“于是”;副词“才”2、掌握适、适、卒、今、初、旋、遂、既等表时间的副词.根据下列各句括号里的解释,从适、始、卒、今、初、旋、遂、既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空: (1)旋(不久)闻垂帘之谕。 ()捕者既(已经引申为结果)不至。 ()黄君遵宪适(正好)拜湖南按察使之命。 ()初(起初),君之始(开始)入京也。 (5)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终于)不成。 ()至初六日,变遂(终于,竟)发。 、掌握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古汉语特殊句式。难句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以及关键词的正确翻译,做到信、达、雅)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2)语与南海

11、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 ()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7)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 ()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9)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唯有足下。(1)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二、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简历。 2、课后“思考探究二”: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智,还是愚?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等思

12、考,并阐述理由,不少于300字。 第课时 一、依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生平简历。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 弱冠:从军新疆后十年:壮游 甲午海战后:倡学会,提倡新政 9年4月:入宫参与新政 898年8月3日:见袁世凯,求其救助皇上 1898年8月1日:被捕 188年1月13日:殉国 二、参照谭嗣同的生平简历,划分课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记述谭嗣同的身世,以及在湖南省创办新政的情形。 第二部分(3-5):记述维新运动过程。 第3段:谭君被召入京,参与新政。 第4段:谭君在戊戌变法前夕,为抢救危局而作的努力。第5段:政变发生后,谭君所采取的措施及遇难过程、就义场面. 第三部分():叙述谭嗣同的著作,

13、以及评论他的学术思想。 三、思考、探究: ()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2)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还是愚?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思考,阐述理由。 该开放性题目的评价标准:有明确的观点,1分;有理有据,分;能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来分析,3分;语言表达流畅、简洁,分。 能联系历史知识、课内外名人名句、课外文学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分别加分1-4分,直至该题获满分。 若丝毫不扣住课文内容分析,总分不得超过分。 参考分析: 课文中重要信息: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14、,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的 理据: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曾经出使外国,了解国内外差距,主张变法,是可以争取得人才。从时局来看,变法力量单薄,皇帝无权,变法诸人无权,手无寸柄,缺少军事力量; 变法缺少群众力量,在西太后将废除皇帝铲除变法诸人的危机之时惟有求助于袁世凯一人。 (二)认为认为谭

15、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失策的 理据: 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对变法表达同情态度,同时又受荣禄重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以前交往不多,可能城府很深,为人老奸巨猾,野心勃勃,是否可能舍弃目前稳固地位而冒险从事?疑人不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从变法诸人角度看,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袁世凯缺少调查分析,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将政变细节全部告知,加速了政变的失败。“冀缓急或可救”,将长时努力寄托于自身尚不知是否可以依靠的人物身上;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危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对袁世凯的所谓恩赐召见也是临危授命,且缺少实质利益。 (三)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理据: 从殉法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