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152461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泗阳县王集中学初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课堂教学导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 集 中 学 课 堂 教 学 导 学 设 计学 习 内 容第13课 辛亥革命共1 课 时课 型新授第1 课 时学 习 目 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重 点难 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 学 资 源多媒体课件、电脑预 习 设 计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到了这一天,许多人都会种下各种树苗,也会说着同样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为什么要把植树节定在这一天呢?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位中国革命的先行

2、者孙中山。这一天,是孙中山逝世的日子,他为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在 历史上永不磨灭。思考与判断: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学 生 活 动 设 计教 师 导 学 设 计调 正反 思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教师补充“预备立宪”,指出它们的实质。同时放映出清朝晚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以达到论从史出,分析它们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1905年,孙中山

3、39岁,成立同盟会。分小组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特别是两者性质的比较,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后者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等。4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 放映一系列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史料,学生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准备。51911年,孙中山45岁,武昌起义爆发。 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设问,使学生各抒己见,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武昌呢? 答:因为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4、。文学社共进会策划在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形势极为严峻。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再设问“起义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吗?”以解决一个学生易错的问题,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没有直接领导。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环境,设问:假如你是革命新军,这时群龙无首,你该怎么办?从而推导出,起义新军拥立了黎元洪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入了革命阵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61912年,孙中山46岁。中华民国成立。指导学生看书,回答时间、地点。讲临时约法时,结合约法的内容分析,得出约法包括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三个部分。讲临时约法的意义时既要指出反封建的意义,也要分析现实意义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材料三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7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介绍陈独秀的“中华民国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以及学者们对于中华民国的评价。激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在辩论中

6、解决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问题。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引导学生,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 但是辛亥革命又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着重指出它的最伟大的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1、设问:阅读课文思考问题2、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查。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板书设计 随课外作业 完成报纸上的选择题 本课小结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扛起了民族革命的大旗,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