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152080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7846(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顺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 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 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

2、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 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 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 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 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 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 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

3、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 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 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 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 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四合院的建

4、筑理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来源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 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规则。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 。“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 “巽”是

5、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的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但是一些建筑师还是难舍四合院情结, 于是在现代的建筑中, 还是融入了四合院的一些符号和理念。 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空中四合院。另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内院式别墅。内院式别墅不同于西式别墅,也不同于传统四合院, 主要是在现代别墅的设计中采用了四合院房在外、院在内的特征,使这种别墅更为内敛,更具私密性。(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1 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建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四合院是元大都一种

6、基本的民居形式。B 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C 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D 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依据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四合院的样式。2 下列有关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B 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C 四合院的封闭式小环境体现了人在动荡中想要寻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的心理。D 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 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

7、确的一项是() (3 分)A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南方的四合院在院落设计等方面一定与北京不同。B 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C 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D 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作用于现今建设法制社会是无益的。【答案解析】 1B(A“建造样式始于元代”不正确,原文是“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 。 C“都追求气派豪华”不准确, “追求气派豪华”应该是“宫室式第宅” 。D 原文并没有说“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更没有谈“依据” 。)2 A(A

8、说的是“气候条件”,与文化内涵无关。)3 C(A“一定”太绝对。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 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中即使扣除这两个影响其建筑理念的方面, 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四合院不适合现代社会主要是人口问题。 D“强化亲情”与“建设法制”不是对立的。)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19 分)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9、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 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纺织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之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

10、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饰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黃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外乘衅孽,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矣。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选自明 ?周容芋老人传)媵 : 妾绾黃纡紫:腰佩紫绶金印揽辔褰帷:揽辔 , 牵马;褰帷, 掀起帘子。衅孽:祸端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老人延入座延:邀请B 相国亦辍箸曰辍:停止C 愿他日得志愿:愿意D 相国遽惊谢

11、曰遽:匆忙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 / 一砚一灯 / 一窗一榻 / 晨起 / 不辨衣履 / 乙先得举登 / 仕路闻甲落魄 / 笑不顾交 / 以绝是芋 / 视乃友也。B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 / 一砚一灯 / 一窗一榻 / 晨起不辨衣履 / 乙先得举/ 登仕路 / 闻甲落魄 / 笑不顾 / 交以绝 / 是芋视乃友也C 城东有甲乙 / 同学者 / 一砚一灯 / 一窗一榻 / 晨起 / 不辨衣履 / 乙先得/ 举登仕路闻 / 甲落魄 / 笑不顾 / 交以绝是 / 芋视乃友也D 城东有甲乙 / 同学者 / 一砚一灯 / 一窗一榻 / 晨起不辨衣

12、履 / 乙先得举/ 登仕路 / 闻甲落魄 / 笑不顾 / 交以绝是芋视 / 乃友也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某书生应考回家,途中遇雨,在祝渡老人家吃了两碗芋;十几年后书生当了宰相,想吃芋,可再也吃不出以前那样香甜的味道了。B 祝渡老人认为,以前的书生奔波几十里,饥不择食,现在的宰相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 不是芋有变化,而是人的地位和口味改变了。C 老人最后说到, 一位老师为学生讲述前朝达官贵人荣华富贵的事迹,而一旦国家有难,争着变节投降、卖国求荣的就是这些学生。D 祝渡老人的一番议论, 从讲一个生活常理拓展到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侃侃而谈,由小及大,由近及远,

13、寓意深刻,发人深思。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5 分)答:(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5 分)答:【答案解析】 4.C(愿:希望)5.B6.C(变节卖国者是达官贵人)7 (1)为什么从前祝渡老人的芋又香又甜啊! (从前祝渡老人的芋为什么又香又甜啊!)(“何”“向”“甘”各 1 分,大意 2 分)(2)那么,世上的人因为今天而忘记过去的, 难道单单是吃芋吗?(“然则”“以”“独”各 1 分,大意 2 分)【芋老人传译文】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他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有一天,有一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 衣

14、衫单薄,都湿透了,身影显得更清瘦。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 知道他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 要回家去。芋老人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 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让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的芋头啊! ”雨停了,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几年后,书生因为考取一甲进士而任职至相国。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着,他放下筷子感叹说: “为什么从前祝渡老人的芋又香又甜啊! ”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载他们来。到了京城,宰相慰劳他们说: “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再煮一次芋头呢! ”接着,芋老人的妻子煮好芋头端上来,宰相吃了,也放下筷子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