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15105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师大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戎不动,回答问题。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给下列句中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人问之(_)(2)取之,信然(_)A代王戎 B代诸儿 C代李子2王戎不动是因为_。从“_”可知王戎说的是正确的。(用文中原句回答)3王戎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A.李子树长在路边,环境很不好,不利于李子的生长,导致李子的味道是苦的。B.李子树长在路边,经常有人经过。如果李子是甜的,那么树上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现在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说明李子肯定是苦的。4你觉得王戎

2、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 )A.路边的李子都是苦的。B.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论树上的果子多么多,都不能随意摘。C.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_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1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 )A.囊萤映雪B.尊师重道C.程门立雪D.雪中送炭2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_) (2)颐既觉(_)3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

3、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_3.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这段话选自课文_,出自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溺:_返:_ 故:_堙:_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翻译句子)_4.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补全原文。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信然:_诸:_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_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_5. 课

4、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选择。(1)“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的意思是(_)。A品尝B曾经C尝试(2)“唯戎不动”中的“唯”的意思是(_)。A只有B唯一C只是2“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_。3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用“_”在文中画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4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做什么。B.要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C.做事之前要认真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地开始行动。6如果王戎

5、和小伙伴们在道边又发现了一棵桃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还长着几个桃子,你认为树上的桃子甜吗?为什么?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的字:(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_)(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2翻译下列句子。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_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_7.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人有亡斧者(节选)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

6、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注释:亡:丢失 意:猜想;怀疑 他日:另一天1“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中的“颜色”的意思是( )。A.色彩,色泽B.穿着打扮C.神态,表情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的意思是( )。A.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B.不久,丢斧子的人在邻人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C.不久,邻人的儿子在丢斧子的人家里找到了斧子3这个人丢失斧子时和找到斧子后,邻人之子的_、_、_并没有_,只是这个丢斧子的人心理不一样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多选)A.不要毫无根据地去猜疑

7、别人B.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时刻保持警惕C.如果对别人有成见,就会影响自己对这个人的正确判断8.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孙敬悬梁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注释)夕:晚上。及至:到了。屋梁:房梁。儒:有学问的读书人。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好学(_)晨夕不休(_)悬屋梁(_)2两篇文章相比,相同点是车胤和孙敬都是_的人,他们在学习中都遇到了困难。但他们遇到的困难不同,车胤遇到的困难是_,孙敬遇到的困难是_,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车胤的方法是_,孙敬的方法是_。(除第一空外,均

8、引用原文作答)3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子:_折枝:_(2)取之,信然。之:_信然: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尝与诸小儿游。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_4如果再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道边苦

9、李B.王戎与诸小儿游C.王戎七岁D.多子的李树10. 课文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取之”的“之”指的是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_11. 阅读与欣赏。望梅止渴魏式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注释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魏武:即曹操。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汲道:取水的途径。饶:多,丰富。出水:流出唾液。1

10、解释加点的字。失汲道:_军皆渴:_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_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_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_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画蛇添足B.画饼充饥C.望眼欲穿D.叶公好龙12.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y)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誉:赞誉,夸耀。陷:穿透、刺穿。或:有人。弗能:不能。应:回答。

11、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1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B.陷子之盾C.不陷之矛D.吾矛之利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3这则寓言中隐含着的一个成语是_。4对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C.说话不要说得太满。1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取之满握 “之”的意思是(_)(A代词,指手 B代词,指果)(2)母曰“曰”的意思是(_)(A说,告诉 B日子)(3)汝勿贪多 “汝”的意思是(_)(A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