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149011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摘要】: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重大意义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民主法

2、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提出“治依法国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做到民主法治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更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然做到公平正义也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虽然当今社会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只有进我们的所能,尽量让这个社会能够更加的公平,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不仅包含了社会关系的和谐还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

3、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包含许多方面:1、 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有省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2、 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使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3、 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4、 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和

4、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和谐等。只有做到这四方面的和谐,才能使我国相应我国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用法律形式加以完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

5、依法参加经济、政治、政治和文化的管理;就是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切实尊重和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赫尔社会权益,保护人权和产权。2、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区域发展二院结构强化的势头得到扭转,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较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确保这个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规范,机

6、会和过程公平的分配秩序使分配结果趋于合理,全体社会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新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充分就业,在提高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和统筹层次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3、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7、,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4、 使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更加合理,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产品的质量显著提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有较大进展,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5、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就是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取得广泛共识,

8、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6、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就是要做到:全社会更加团结和睦,公平竞争机制更加完善,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与市场分工明确、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分工合理、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完善的互补型网状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方便感和安全感。7、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提出构建社会主

9、义和谐社会,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中分的体现。8、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就是要做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降低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水平,以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为重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享用上安全的食物,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构

10、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突出的地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论文 机自11-1班 潘彩云 221113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