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14473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二文言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二文言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文言文复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复习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二、理解课文1、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2、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

2、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4、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

3、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

4、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5、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比较语段1、人有卖骏马者,此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译文: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

6、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2、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而不能上。 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幕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译文;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

7、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唐文作品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2、作品:铭的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二、重点句子 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

8、子:调素琴,阅金经。 提挈全文大意的词:德馨。 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本文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

9、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内容理解1、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2、第一层用类比的方法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表现室主

10、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3、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突出民什么特点?文章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方面进行描写的,特点是“雅”。4、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和“入”两个动词化静为动,使景物有了生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室的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起到什么作用?运用类比的手法,以古代圣贤的居室来类比自己的“陋室”,以古代对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6、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画龙点睛的一笔,引用孔子的论

11、点“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陋室不陋”这一主题。7、本文描写陋室的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答:喜欢,因为这样清新幽雅的居住环境可以让人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8、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的情操?物质享受代替不了精神生活,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充实人生。9、本文借描写陋室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比较文段1、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