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140878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蜀道难》学案 粤教版必修3(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2、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3、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学习重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走出围城的李白 -蜀道难背景资料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

2、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勃在他的腾王阁序中将有识之士的人生境界定为“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谓“赏心乐事”,无外乎遇知遇之主,尽人臣之义,唯其如此,“良辰美景”才显得物有所值。与蜀道难写于同期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宝三年),也是李白被迫离京,告别友人时所作。诗人将人生的失意和追求幻化成梦游天姥。天姥山名不见经传,但在诗人的眼中,却超凡脱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尽夸张之能事。其目的何在,就是为与人仙的会晤作铺垫,那一幅人仙同欢,实际上就是对君臣同乐的演义。然而

3、那也仅仅是诗人的画饼充饥,梦醒时分,“魂悸魂动”长叹不已。这就是现实。深感仕途险恶的诗人,面对友人追慕“锦城之乐”,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从皇帝的近臣沦为一介平民,世事的变迁,地位的落差,使诗人倍感世态的炎凉,人事的无常。刻骨铭心的伤痛,诗人一时难以释怀。而诗人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能痛定思痛,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发酵,酝酿出生命真谛的甘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锦城,是城都平原上的一块盆地,这里民风淳朴,茂林修竹,山清水秀。 李白是一位酷爱大自然的诗人,一生遍览祖国名山大川,并将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在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而在诗中,诗人却极力劝阻友人入蜀之行,“问君西去

4、何时还?”,“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真的是为友人旅途的安全着想?显然这有悖诗人的初衷。从“天姥之乐”,我们不难看出“锦城之乐”的寓意。比较这两首诗,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其内在的联系。首先,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的。诗人长安仕途生活不济,人生追求搁浅,对“兼济天下”的理想充满着困惑。怀才不遇的诗人自然会将这一情绪融入当时的作品中去。其次,两首诗取材相近,都为写登山。同样充满神奇色彩的攀越,在诗人的笔下,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登山,而是仕途跋涉的象征。这两首名为送别诗,实际上既无离别场景的描写,也无丝毫离愁别绪的宣泄,只是借送别来阐发诗人人生的体验。纵观中国古代文人立身世途的惨淡经营,以身相许者,有之

5、,像屈原,愁肠百结者,有之,像杜甫,浅尝辄止者,有之,如陶渊明,也有有始无终者,如白居易。或凝重,或惋惜,在感慨他们的为后世留下不朽之作之余,不免多了份遗憾。在这一灰色的背景上,李白这颗巨星,就变得尤为辉煌耀眼。李白在蜀道难中,极尽夸张铺陈之能事,采用虚拟的笔法,将“蜀道”渲染得既石破天惊,也扑朔迷离。“蚕从及鱼凫”“五丁开山”的传说,让全诗笼罩在一片缥缈的氤氲之中。诗中既充斥浩然之气,亦流露出面对“波折”的无奈。浩然者,乃诗人不羁之人格,也是诗人对世途追求的精神体现。富有挑战精神的诗人,不是一位轻易言败的人,急风暴雨更激发了诗人的斗志。蜀道的云波诡谲正是诗人对世途独到的诠释。这条路,充满着神

6、秘,诗人怀着极大的好奇,在这条迷宫似的路上摸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虽“抚膺”“长叹”,而此时此地,浩然之气也油然而生。诗人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在惊涛骇浪中探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对世途的清醒认识,也是诗人弄潮风浪时发出的长啸。浪漫的诗人,桀骜但不狂癫,自信而不狂妄。他深知,在艰难的世途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天地,不是鬼神,也不是奸邪,而是自己。不遇和孤寂,像高加索山上的猎鹰,会不断撕裂那刚愈合的创口。这才是对追求者的真正考验。诗人将这种寂寞幻化为“号古木”的“悲鸟”,月夜啼鸣的子归。在空寂的蜀道上,这哀叫声,让人不

7、寒而栗,也让人难以自持。于是,屈原在指天斥地之后,自沉汩罗,白居易在悲天悯人之后,遁入空门。背负经天纬地大任的中国古代文人,有几人能走出这自缚的蚕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泣血的肺腑之言,这更是对敢于闯滩的同志的有力鞭策!“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这是诗人酒后的真言。“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这等的浪漫潇洒,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寂寞! 中国的古代文人的闻达之路,实际上是一条羊肠小道,而且是一条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在这条小道上,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古代文人,无论是隐忍者,还是洒脱者,其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只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苦衷。李白

8、戏弄高力士的恶作剧,颇给饱受压抑的文人出了一口恶气。然而这只能是“謪仙人”李白,这也只能是顷刻的宣泄。洒脱俊逸的诗人最终也无法逃脱被外放的命运。宫廷的倾轧,官场的虞诈,造就了历史上一幕幕世途的悲欢离合。即便君臣近在咫尺,但由于奸佞的阻隔,也有天涯之感。不甘屈节的诗人,疾恶如仇,视小人如“猛虎”“长蛇”,更不愿以狼豺为伍。然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官场,永远给随波逐流者开绿灯,刚直之士,只能“止步”。那峥嵘的剑阁,犹如狰狞的恶魔,眈眈独坐于要害之位。无法逾越人格沟壑的诗人,义愤填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边是充满诱惑的“锦城”,一边是张牙舞爪的鬼魅魍魉,个

9、人力量的微弱,化就不平之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看似无奈,实则诗人冲天的怒气。“不如早还家”,看似对朋友的善意规劝,其实不然。这里不是退却,而是解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与其在无涯宦海中痛苦挣扎,不如放浪形骸,移情于山水之间,陶然自在。“家”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这是一个纯粹的诗人的精神归宿。没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尴尬,只有进退自如的潇洒。一头是守着君臣之义的“錦城”,一头是守着个性操守的“家”,多少人徘徊于不能两全的唯谷,抑郁终生,而我们的诗人,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以一个超然的姿态兀立于世,这,是一个大大的智者。 这,就是李白,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这,就是蜀道难,一

10、首融奔放与沉郁于一体的文人绝唱。一、课前热身:1、作者简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传。要点: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2、李白诗歌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初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唐,李白)(初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填空:给加点字注音鱼凫( ) 秦塞( ) 石

11、栈( ) 猿猱( ) 扪参( )( ) 巉岩(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趑趄( )( ) 崔嵬( )( )咨嗟( ) 吮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危乎高哉( ) 开国何茫然( )但见悲鸟号古木( )( )可以横绝峨嵋巅(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 ) 扪参历井仰胁息( ) 使人听此凋朱颜( ) 化为狼与豺( )通假字:所守或匪亲( )古今异义:危乎高哉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国何茫然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砯崖转石万壑雷使人听此凋朱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侧身西望长咨嗟问君西游何时还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蜀道之难,难于上

12、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但见悲鸟号古木二、诗题诠释 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三、整体感知:1、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答案】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说安居之难2、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哪个字?【答案】 难从诗歌内容看,以感叹山高路难,战祸之烈为主。贯穿全文的主旨句就是感叹。其它也多以感叹句为主。(亦可提出自己见解,言之成理即可)四、难点探究:1、在第一节

13、中,作者叙蜀开国历史、说“五丁开山”故事和表现蜀道之难有何关系?【答案】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 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点染神奇色彩。2、在第二节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答案】畏途巉岩,悲鸟古木,夜月空山,接天连峰,绝壁枯松,飞湍瀑流,砯崖转石,如雷壑鸣。“但见”四句:悲凉凄清的气氛。 “连峰”四句:惊心动魄的惊险气氛。 3、诗中最后写剑阁险峻,战火频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诗人从地势的显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4、本诗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 使语言节奏多变,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