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14065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阳楼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阳楼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阳楼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阳楼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2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理解警句的作用。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

2、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

3、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3岳阳楼记文题中的“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它可以叙事,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议论。三、朗读课文 课文朗读先范读或听录音,后齐读,个别读并点拨。四、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全文疏通,不理解的地方再全班交流或请教老师。注意以下字词:1通假字: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2古今异义词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作文:古:写文章 今:文章。然则:古:顺接连词,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相当于“然而”。3一词多义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

4、向)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4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五、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请同学们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第段):记叙写作缘由。着重说滕子京谪守后

5、的政绩,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第二部分(第段):全文主体,可分两层。第一层(第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二层(第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六、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及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二、赏析文章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介绍岳阳楼的美景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借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旷达的胸襟,以及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第五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微斯人,吾谁与归?

6、”劝勉之情2从文中找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语句,看看是怎样描写岳阳楼的景色的。明确: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湖面的广阔浩渺。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庭湖景象千变万化。三、四两段具体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一阴一晴,一明一暗的两种景象。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岳阳楼景色同时也有抒发了情感,从二、三、四段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看看这些语句抒发了什么情感以及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

7、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4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明确: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忧乐观: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小组研讨1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8、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以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滴,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抱负。2你能列举一些和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吗?说说他们的事迹。四、齐读课文,想一想1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明确: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2作者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明确: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五、作业布置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寻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交流。#教育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