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之教材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14065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之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圆之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圆之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圆之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圆之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圆之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之教材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之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认识圆心、半

2、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教材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对于圆的周长,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用线绕一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滚等方法来测量,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探寻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规律,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编排圆的面积时,教材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回忆以前用过的转化方法,从而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教材还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建议1.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面积

4、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2.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

5、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3.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1. 认识圆(第5661页)1. 例1。编写意图例1是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同时为后面探究圆的基本性质做好准备。教材共呈现了3名学生用不同的实物来描摹画圆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且学生以前有基础,但因受实物所限,画出的圆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从而为后面教学用圆规画圆做了铺垫。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前备好

6、相应的学具,如茶杯盖、圆柱等用来画圆的物品,以便于学生活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2. 例2及“做一做”。编写意图例2教学圆的认识和画法。圆的认识主要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分三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反复对折,发现折痕相交于一点,引出圆心的概念。然后由圆心出发,定义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最后通过测量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教材对用圆规画圆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方

7、法。“做一做”的第1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认识。第2题重点在于画出一个确定大小的圆;第3题让学生找出圆的圆心和直径,由于这两个圆都是画在纸上的,无法通过折叠的方法来确定,所以较难。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正方形的对称性来找圆心,只要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可。第4题主要说明圆形物体具有易滚动这一特性,故车轮常做成圆形的,而车轴之所以装在圆心的位置,则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故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处,当车轮滚动时方可使行进的车辆保持平稳状态。教学建议教材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来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活动,通过折、画、量等方式来寻找规律。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引导探究的内

8、容。如“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呢?”“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师应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教学用圆规画圆时,应先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画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主要应说明两点:一是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故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长度为半径来画圆;二是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的位置无关。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几个圆,逐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3. 例3及“做一做”。编写意图例3在前面所学的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性。

9、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教学建议教学时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复习对称特点及明确对称轴,然后说明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在实际操作中联系直径的含义来体会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这一特性。“做一做”的第1题是总结性题目,在学过的轴对称图形中,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只有1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第2题是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时应

10、引导学生利用方格纸先描出对应点,再连线构成图形。4. 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2题,第3幅图是一个圆内切于一个正方形,则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故r=5 cm;第4幅图以梯形的上底为直径作出的半圆内切于梯形的下底,则梯形的高即为半圆的半径,故d=7 cm。第3题,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一条。第4题,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第3题的结论,通过移动尺子或用两个三角板同时夹住圆并垂直于刻度尺来测量出圆内“最长的线段”,也就是直径。第6题,可先固定一点,然后以此为圆心,用长为5 m的绳子绕此点旋转一周即可画出。第8题,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圆是曲线图形,而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直

11、线构成的图形。 2. 圆的周长 (第6266页)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让学生思考自行车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圆的周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本节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求圆

12、的周长,或者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或直径,在实际应用中都经常遇到。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公式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来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其他的一些变式应用,如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则安排了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教学建议1.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性概念,因此,教学时应以已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一般性概念之后,再去理解圆的周长这个特殊概念。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对于半圆、四分之一圆的周长求法,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来完成。2. 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动

13、手操作、自主发现的知识形成过程。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行总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上面。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编写意图(1)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主题图中,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提出“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的问题。在这个情境中,自行车行走的轨迹是一个圆,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如果忽略自行车行走时和花坛的距离,那么这个圆的周长也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至此,学生对

14、圆的周长的含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2)在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含义后,再引出“如何求圆的周长”的问题。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周长的技能,可以自己完成这个任务。如用一根绳子或纸条绕圆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或纸条的长度,也可以在圆形硬纸板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圆很大的时候,就不具有操作性了。因此,需要寻找一个一般化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在这儿,教材为学生直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即通过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使学生发现,不管圆的大小怎么变化,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

15、多一点。接下来,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只取两位小数,即3.14。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d或C2r。(3)为了丰富学生在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教材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了圆周率的一些历史材料,特别指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教学建议(1)教学圆的周长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一般封闭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例如,可以出示几个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并明确其计算结果用的是长度单位。(2)教学圆的周长概念时,教师可以从教材上的实际情境引入

16、,让学生说一说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这一圈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再说明,如果把这一圈近似地看成圆形花坛的边界,要求绕花坛骑一圈大约是多少米,也就是求圆形花坛的周长。如果不从这个情境引入,也可以直接拿出圆形教具,边比划边启发学生说明圆的周长的含义,再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圆片比划一下,自己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3)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如用一块圆形木板(或硬纸板),用线(或纸条)绕圆一周,量得它的长度。也可以在圆上画一个点,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学生用测量的方法量出了这些圆的周长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要是有一个很大的圆,怎么测量它的周长呢?比如圆形花坛。”也许学生会说可以拿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