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纪念馆文物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1371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则徐纪念馆文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林则徐纪念馆文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林则徐纪念馆文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林则徐纪念馆文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林则徐纪念馆文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则徐纪念馆文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则徐纪念馆文物(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则徐纪念馆文物像林则徐一样爱自己的祖国林则徐纪念馆观后感 林则徐是福州人的骄傲,周三下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林则徐故居参观。 走进屋内,我仿佛听到了少年时期林则徐的朗朗读书声,仿佛看到了他学习时认真的样子 缓缓穿梭于各个屋内,林则徐的一生宛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 林则徐的主要功绩是从英国人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两万箱,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所以,我们甚至在屋内看见了许多向人们说明毒品危害的图片。 林则徐一生中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许多事,他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也要向林则徐学习,做一个爱国的人。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又称“林则徐祠堂”),

2、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杏邙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XX年成立。馆址原为林则徐专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门外围屏墙内壁嵌有“虎门销烟”大幅浮雕。大门额题“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则徐历任官职。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家属的圣旨。一边是“御赐祭文”,另一边是“御制碑文”。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官服塑像,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

3、匾额。曲尺楼现为展览厅。竹柏轩为古式双层楼阁,楼下辟为电化教育场所,可容纳观众 100多人,配合展览,放映故事片、连续剧、纪录片等;楼上为资料室、阅览厅,内藏图书、文物,供馆内外人员研究使用。 该馆展览以反映林则徐一生事迹为基本内容。展品中有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对联、条屏、立幅、扇面、信扎、文稿、笔记等 120多件;还有他使用过的印章、残墨、印盒、政书雕板等遗物。林则徐的手定诗稿和他父亲林宾日手书析产书最为珍贵。衙斋杂录是林则徐遣戍伊犁时期抄摘的公文和档案,这些公文和档案中有不少重要案卷已经失传。 现在,经过2008-XX年一年多的紧张布展,整修过的林则徐纪念馆已经于XX年x月x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4、。 修缮后纪念馆展览总面积由原来的3500平方米扩大到8500平方米,扩大了1倍多,原有的林文忠公祠恢复了祠堂功能。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秘书长翁纪阳介绍,新的林则徐专题展览打破传统,不按照纪年的顺序,突出林则徐的人格魅力,与大事件结合,布置了5个主题陈列。分别是: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共展出文物100多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鸦片战争中的火药缸,以及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四条屏对联,另有复制的一品官服,林公任陕西巡抚时在浦城小住留下的五块匾额等,这些珍贵文物经过了1年多的征集。 游览其中,除了能欣赏“湖广总督衙门”、南后街乡亲

5、欢迎林公回乡、林公流放到新疆坎儿井等逼真的场景外,还可以一睹林则徐的亲笔书画、信札、奏折等实物。最有特色的是用高科技多媒体演示手法表现的“虎门销烟”场景,200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厅内,100多名仿真人,惟妙惟肖,中间是林则徐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高举右手,宣布虎门销烟的开始;左侧是几十名工人抬着鸦片,投入销烟池中,场景利用投影制造水面波动效果。 由于年代的湮远和城市的变迁,林则徐出生地这一历史遗迹的寻认,曾经颇费了一番周折。根据林则徐父亲留下的析产书所言,林家早年没有什么房产。林则徐父亲结婚后,辛苦积蓄了两年,才从左营司巷一个姓谢的人家典来小屋一座,外间作蒙馆,内间作女工之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

6、”。后来林则徐考中举人,作了张师诚幕僚,才凑足十千文钱将屋买断。十千文在当时,只值大米约六七石,足见林家最初所典小屋的简陋。 林则徐是在他父母婚后八年,才生在这座小屋的。据清施鸿保闽杂记记载,林则徐出生时,刚好新任命的福建巡抚徐嗣曾鸣锣开道经过此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认为这是好兆头,希望儿子长大后也能象徐嗣曾,于是取名则徐。 林则徐四岁时,父亲林宾日参加乡试,因眼睛发病未愈,没有考中举人,于是就馆于罗氏,并携林则徐到罗氏试馆读书,直至13岁止。此节在林则徐的回忆中明文提及,由此,罗氏试馆可以确认为林则徐幼年成长的重要场所。 但那间林则徐出生的简陋小屋,却已难以寻认。林则徐回忆小屋的情景是这样写的

7、:“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座,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这种情景,与他父亲所言典来“小屋一座”,半饥半寒度日吻合。这所御寒尚且不足的“破屋三椽”,当然不可能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林家支祠”这等规模。不过,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又提到:“吾宗自迁省治以来,未立支祠,府君舍已宅为祠,买田数亩以供时祭,下及子孙读书膏油之助,章程悉具,不孝等当守而行之。”由此看来,林则徐显达之后,根据他父亲的意愿,对原来的小屋进行增地扩建,改为祠堂,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破屋三椽”从那时就已消失。 林公精神今宛在 寻访林则徐在榕遗迹 许 然 彭望涛 从福厦公路一进福州,首先看

8、到的是庄严肃穆遥望南天的林则徐铜像,接着经过花团锦簇的林则徐广场,再穿行林则徐大道进入市中心。林则徐已成为福州城市形象的象征。 在昏浊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林则徐的许多闪光点异常夺目:禁毒先驱、开眼看世界、廉洁勤政、爱国爱民这些闪光点中的任何一点,放到今天都仍然熠熠增辉。修复林公遗迹,瞻仰林公形象,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更能激发人类良知和正气。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按着时间顺序,遍访了福州市林则徐的主要遗迹。 一 由于年代的湮远和城市的变迁,这一历史遗迹的寻认,曾经颇费了一番周折。根据林则徐父亲留下的析产书所言,林家早年没有什么房产。林则徐父亲结婚后,辛苦积蓄了两年,才从左营司巷一个姓谢的人家

9、典来小屋一座,外间作蒙馆,内间作女工之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后来林则徐考中举人,作了张师诚幕僚,才凑足十千文钱将屋买断。十千文在当时,只值大米约六七石,足见林家最初所典小屋的简陋。 林则徐是在他父母婚后八年,才生在这座小屋的。林父靠在罗氏试馆当塾师维持家计。从林则徐4岁开始,乃父便将他带到试馆中进行启蒙教育,直至13岁。此节在 林则徐的回忆中明文提及,由此,罗氏试馆可以确认为林则徐幼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那间林则徐出生的简陋小屋,却已难以寻认。林则徐回忆小屋的情景是这样写的:“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座,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这种情景,与他

10、父亲所言典来“小屋一座”,半饥半寒度日吻合。这所御寒尚且不足的“破屋三椽”,当然不可能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林家支祠”这等规模。不过,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又提到:“吾宗自迁省治以来,未立支祠,府君舍已宅为祠,买田数亩以供时祭,下及子孙读书膏油之助,章程悉具,不孝等当守而行之。”由此看来,林则徐显达之后,根据他父亲的意愿,对原来的小屋进行增地扩建,改为祠堂,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破屋三椽”从那时就已消失。 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演绎了林则徐出生至 28岁赴京前在这里读书、参加科举、完婚、求学、谋生 等一段史迹。 我站立在“林则徐星”纪念碑前,慢慢地低下头默默地思索,林则徐28岁以前都住在左营司的

11、“矮屋三椽”,他在这里,由幼稚走向成熟,从这里起步走入政坛。XX年培养和树立了他爱国为民的志向,奠定了做出丰功伟绩的扎实的思想基础,人生多么重要的XX年。 鳌峰书院和清朝福建巡抚府衙,这两个地方既然对林则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我便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点先去了津门路鳌峰坊,想必该坊是因鳌峰书院而得名。巷坊不长,贯通五一路,我步行往返多次,没有发现书院的痕迹,难道当时赫赫有名的福建高等学府完全消失了,我抱着刨根问底,不信找不到的决心,步入福州师范学校查问,原来该校就坐落在书院旧址。现在是一排排现代化的教学楼,除了一些假山外景几乎见不到什么遗迹。仅有的是,在学校进大门的右手停车场后边,有扇门,在它的上端墙

12、上刊名“鳌峰书院”,前立“鳌峰书院林则徐读书处”石碑。 津泰路离津门路很近,走路数分钟就到了。一路走一路问,在请教一位长者后得知,现在鼓楼区人民*办公大院是过去福建巡抚衙门所在地,进去一看,面貌已全新,只能在想象中追忆林则徐当年留下的足迹。 二 我很早就听说林则徐故居在通湖路。进到那条河边小路,找到一方刻着“林则徐故居”的黑色大理石碑,石碑对面依稀可见两堵年代久远的厚墙。 这所房子,实在是林公官德的见证。中国读书人多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凡读书显达之后,便要求田间舍,在家乡购置华宅美田,以荣耀门楣。福州一带明清时期的高官,多在“三坊七巷”建宅,至今形成一片蔚为壮观的古迹。唯有林则徐,以“历

13、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显赫,却让全家落居在这块极不起眼的低洼地带。 “文藻山”是美化了的书面名称,其实是“簸斗山”福州话“bongdo山”的谐音。“bongd。”在福州话里是垃圾。由于此处地势低洼,经常为大水所浸渍,除了一些平民百姓,一般有钱人家都不愿在此建宅。城内的垃圾,便多往这里倒,堆积如山,故此得名。 林家门前不远,有一条小河横贯而过,由于水流过缓,容易淤积,遇到大雨天或者闽江水涨,便洪水四溢,淹浸民居,所以这里又俗称“大水厝”。在这样的地方居住,生活的不便是可想而知的。 一品大员,晚年因病告退还乡,竟置不起一所舒适的住处,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当后人得知,共推为“清廉”的榜样。曾国藩致其弟

14、曾国荃的信中说“闻林公文忠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以为法。”我辞别林家时,感慨万端:“林公,真不愧让老百姓呼一声青天。” 三 林则徐故居往北不远,便到了西湖。在西湖公园西角的荷亭旁边,有一处园林味十足的庭院,那就是桂斋。众所周知,桂斋是林则徐中年时期的一处重要遗迹。 XX年,42岁的林则徐回到福州丁父忧。自道光帝即位七年来,林则徐一直很受重用,因而也一直疲于奔命。这次回籍守制,算是他忙碌仕途上的一个小憩站。他终于有了空闲的时间,与旧日的亲友话谈桑样,吟诗作文,有时也和他们相约优游于幼时钓游之地。 可是,当他来到西湖追寻旧趣时,年久失修、壅塞淤积的西湖,却又使他闲

15、不住了。他向福建地方官府力倡疏浚。在福建督抚的支持下,精通水利的林则徐参与主持了大规模的浚湖工程。 这一工程的功德,至今为福州人所津津乐道。可以想见,当年林公坐镇荷亭指挥工程时,胸中涌动的,一定是满腔为国为民的神圣感,而这种神圣感再次触发了他与宋朝名相李纲的神契。 那是一种多么富有意味的历史契合,近代抵御外侮第一人的林则徐,远在他能切身体验外患胁逼之前,便已与相距700多年的抗金英雄李纲,结下一段难解的心缘。邵武人李纲誓抗金人的事迹,一次次震撼过少年林则徐的心灵;而李纲在福州的祠墓,则成为滋润林则徐高尚情怀的甘泉。求学鳌峰书院期间,林则徐住处离越王山(即屏山)很近,越王山麓的李纲祠,自然成了林则徐的常游之地。在这里,他敞怀高歌,用李纲恢弘的精神,来冲洗自己的灵魂。 这一次次灵魂的洗礼,积淀了他内心难解的李纲情结。他要亲手让这位福建先贤的遗迹世代长存下去,便趁着西湖工程开工,在荷亭旁建起一座崭新的李纲祠。祠旁另设小屋两间,以李纲故居“桂斋”为名,手书“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的楹联,既表达对李纲的景仰,又借以自励,并常常来此读书休憩。林则徐去世后,福州的父老乡亲在桂斋里供奉林则徐像,桂斋成了最早的林则徐祠。 林则徐亲建的李纲祠和桂斋后来被毁。如今的桂斋重建于XX年,而李纲祠仅剩故址和林则徐手书新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