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 灭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 法时提出的著名“三不足”口号多年以来,这个口号一直被当作 是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精神的代表而 被人们传颂但结合王安石变法,以及最终由 蔡京等人通过深化改革而致北宋亡 国等一系列史实看,其“三不足”变 法确实有探讨、推敲的必要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几乎推 翻了全部的约束、制约机制试想, 天变也不足畏了,祖宗也不足法了, 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 束他呢?难怪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 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 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人君所畏 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 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 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挡的王安石 变法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滥用权力的第一个表现是未 经深思熟虑、试行验证就匆忙推出新 法,并强行执行王安石在变法之初, 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 他自己推翻了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 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带到 了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并对整个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造成了 重大影响王安石滥用权力的另一个表现, 也是后果更为严重的一个表现,则是 他推行了片面的顺新法者升、逆新法 者黜的用人政策。
在他手下,凡是对 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 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 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旗帜赞 成新法的,不论其人动机如何、品行 如何、政绩如何都一律升迁这种做 法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 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 面去,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 修、文彦博、苏轼兄弟、沈括等等 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对新法, 而只是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客 观意见的人,如韩琦、苏轼、沈括等 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 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 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 投机分子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 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一 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 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走到新 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去!例如王安石 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 人,甚至说出过“笑骂从汝,好官须 我为之”的“名言”这一用人政策 的后果,首先是蒙蔽了王安石的耳 目,让他只能听到阿谀奉承的一面之 词,而无法根据客观情况对新法的实 施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是给许 多人造成了新党多是奸臣的印象,从 而对新法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最终导 致变法的失败。
虽然王安石本人品质极高,生活 俭朴,刚直不阿,比如,史载王安石 以“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 而著称,“性简率,不事修饰家养, 衣食粗恶,一无所择”但他提拔的多为不端小人,尤其 是那个蔡京,名列导致北宋亡国的高 俅、童贯等“六大奸贼”之首位,也 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 干将蔡京以“享用侈靡”而闻名, 他“喜食鹑”,“一羹数百命,下箸犹 未足”,喜食蟹黄馒头,“一味为钱一 千三百余缗”,他喜焚香熏衣,居室 之中“满室如雾”,“衣冠芬馥”,宅 第之中,姬妾成群,其“名园甲第亚蔡京拥护变法及深化改革的情况大致为: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在 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中,王安石被 任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蔡京方应 试得中进士,然而由于他属于变法 派,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短短 数年,即由地方官升迁至朝中大臣 1086 年,王安石去世,蔡京继续宣传 和王安石新法,宋徽宗即位后,起用 蔡京,任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这 一时期,成了王安石及其新法最受尊 崇的时代,而蔡京则以王安石的继承 者自命,“有说熙丰不好者,尽罪之 在蔡京的倡议下,王安石绘像于显谟 阁,追封舒王,他本人及其儿子均配 享孔子庙,至于其后代则男性赐官 职、女性封孺人。
徽宗、蔡京重用新 党、打击旧党,在政治上将反对王安 石变法的司马光等309 人斥为“元祐 奸党”,对新法稍有微辞的范柔中等 542 人被定为“元符上书邪等人” 这两种人的姓名均被列入所谓《元祐 党籍碑》,碑文由徽宗亲笔书写并刻 石文德殿门,先在都城开封、后颁令 郡县皆刻石,大肆迫害不同政见者, 凡名列此碑者,尚在世者贬谪南荒, 并致使其中多人死于非命,已死者追 贬官职,他们不得在同一州郡居住, 皇族不得同他们的子孙和近亲通婚 这些事实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新法 的拥护程度是非同一般讲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有些不合时宜的汉初“萧规曹随”的故事:西汉开国功臣曹参跟随刘邦起 兵,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 后,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平 阳侯,仅次于萧何萧何死后,因曹 参德高望重,继任丞相曹参上任丞相后,顺应民心,仍 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 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定的 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 改动;对萧何时所任用的官员,一个 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 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该处理的 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 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 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似地井然有序。
时光飞逝可是,曹参既没有设 计出“胡服骑射”的变法蓝图,也没 有提出和匈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的外交新思路,这使对他寄予厚望的 汉惠帝迷惑不解于是一天惠帝对曹 参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 曹参想了一下回答说:“请陛下好好 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 武呢?”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 相提并论呢?”,接下去,曹参又问: “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 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 好像是不如萧相国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 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 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 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 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 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 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 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 在陛下和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应该遵 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 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 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 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 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 “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变 法运动被消弭于几句简单的问答之 中,汉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 兴旺、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曹参逝世 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 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 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传为 历史佳话随后经过与“萧规曹随”一脉相 承的“文景之治”,就到了汉武大帝 当政,凭借雄厚的国力与民心,南抚 百粤北击匈奴,扬我中华之天威,成 就了千古伟业,从此边夷之地在我华 夏文明照耀下脱离蒙昧走向繁荣若汉初之时有王安石者出,曹参 为政必被讥之为墨守陈规而彻底否 定,曹参其人必被称之为头脑僵化、 思想不解放的庸才而勒令辞职,拥护 曹参意见的官员必被冠以阻碍国家 革新的萧何余党而统统罢黜章惇、蔡京等狂悖贪虐之流则可 能成了被破格提拔的能人,标新立 异、胆大妄为之徒挤挤于朝堂之上, 汹汹于民众之前,以打破常理之魄 力,施跳跃式思维之奇谋,每天三个 新花样,敢想好人不敢想的事,敢做 坏人不敢做的事,开拓出一个民穷国 疲而官富的大好局面察汉、宋之兴亡,观曹、王之用 事,不能不令人深思假如王安石在每一条新法出台 的时候他就不得不与反对派们辩论 一番,修改几稿,非尽善尽美不能出 台,这样一来新法想必会少很多漏 洞同样,如果王安石让朝中留着几 个像苏轼、沈括那样的建设性反对派 的话,一旦新法在执行中出了问题, 他们就会立刻指出,迫使同时也是帮 助王安石调整自己的施政。
三不足”貌似对王安石推行新 法有利,但最终却是害了新法和安 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的口号固然仍可作为鼓励 我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战斗号 角,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应该畏 的要畏,该法的要法,该恤的要恤 而且要在制度上建立“畏”和“恤” 的机制,以保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 全面性简而言之,我们总得要畏点什 么,才更能保证改革的健康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