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12994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感悟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宪法规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谓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纵向而言,全国人大在全国直下而上整个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中居于最高一级。他是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产生的,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他所制定的宪法、法律、决议,全国各级国家

2、机关,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全国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横向而言,在最高一级的国家机构中,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应处于最高的、首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还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他负责,即从属于他。总之,按照宪法规定,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国家机关可以超越全国人大,也没有一个国家机关能同全国人大相并列。 4全国人大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

3、会的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在每次全国人大开会时,向大会报告工作,全国人大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改变或者撤销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央军委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他们的工作。 6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为了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有效的行使国家权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的辅助性机构,从事某一方面

4、的专门性的工作。 7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与职权。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行政区域分别设立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8人大代表的权力,除了最基本的与会全以及在个人大中的审议权、表决权和选举权之外主要还有以下的九个方面。 提案权、提名权、建议批评权、询问权、质询权、视察权、发言表决免责权、人身特别保护权、物质帮助权 9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和决议0怎样理顺共产党组织和人大的关系。 共产党组织必须

5、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和决议共产党组织也应该接受人大的宪法监督 11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12选举制度的涵义。广义上说,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中义上说,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组织人员的制度。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13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14国家行政的特点: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与政治性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国家行政权

6、力的强制性1国家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范。国家行政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16行政组织体制的设置原则:设置原则、需要原则、精简原则、统一原则、依法原则、效能原则 17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1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督与督促。行政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正确使用行政权力,防止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1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问题、完善体制 现状与问题: 行政问责通常只

7、关注那些人命关天的重大事件,对于一些影响力,大众关注度相对较小的事却不问责 行政问责关注的更多是安全事故领域,对其他领域中担负领导责任的过失现实中关注的相对还比较少 行政问责只是针对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动,而对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关注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问责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应是行政正职“即一把手”。可是在一般具体行政行为当中往往是由副职在事发后承担领导责任,正职却没有承担起与其权利对等的领导责任。另一方面,只处理有关问题的直接当事人,而对其负有相应过失责任的上级领导却不问责 完善机制: 基于权属关系的内部负责,主要是由上级领导机关队负责人的追究制度 行政体系内的专门机

8、构的问责,如检察、审计机关对责任者的追究行政体系外部的问责,如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权力机关的监督,及人大的监督 20行政法规:特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省级人民政府的地位:既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类人民政府,建国之初,他曾受大区人民政府或军镇委员会的管辖,1952年底以来,则一直是中国最高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2行政公署: 为了既避免增加政府层级、又能使地方政府的上下管理相互衔接,在有些省、自治区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设立不是一级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必要的。这种派出机关一般被称为行政公署。 2国家公务

9、员。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24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25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和优点p271: 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优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的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

10、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立法权、变通执法权、经济自主权、财政自主权、文化自主权、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干部任用优先权 7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根据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自己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28如何健全完善党的领导机制。 完善党的领导者的产生方式。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选举中引入竞争,逐步取消选拔制度。 推行书记任期制。可规定书记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者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明确划分各级党组织的职能与权限,实施重大事务全体党员公开表决制度 改革监督领导体制,改革地方纪委难以监督同级地方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现状

11、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实现从政策型领导向法治型领导方式的转变。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新领导格局。 2政治领导。指的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30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干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1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他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32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党中央负责人,由中央全会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选举产生,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33党组的范围和任务: 范围。现行党章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12、、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 任务。主要是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34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规范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是政治领导 2善于领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加快关于政党制度的立志工作 1使多党合作有具体法律可以 2明确各政党与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3明确执政方式与参政方式 不断健全,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渠道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第 3 页 共 4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