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的愤怒》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12949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碗水的愤怒》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碗水的愤怒》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碗水的愤怒》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碗水的愤怒》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碗水的愤怒》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碗水的愤怒》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碗水的愤怒》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标课教案文 章 一碗水的愤怒执 教 人 张岩执教班级 农大附中小学部六二班2007-519一碗水的愤怒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基础知识:读准“龟裂”、“渍”、“作孽”等字音;掌握“孽”、“窖”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理解“苟延残喘”、“事是洞明”“不约而同”等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珍视,懂得珍惜有限的水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二人为克服缺水困难,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二、教学重点:体会西北

2、地区缺水之苦,以及主人公对水的极度珍视,明白愤怒的缘由。三、教学难点:体会她们力图尽其绵薄之力改变西北地区土地缺水境遇的执着决心,感受他们的顽强。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 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怎样的故事?(炎热的暑假里,我和朋友来到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经老妇人同意,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我用这水洗脸,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二、 体会水的“珍贵”1) 出示句子,直接导入重点段听到水落地的声音,老妇人和小姑娘不约而同地转来愤怒的眼睛,老妇人从椅子上站起来,喊了声:“作孽呀!”突然摔倒了。小姑娘却不去搀扶老

3、妇人,只是惊叫着跑到我身边,迅速地抢过我同伴手中正在倾倒着水的碗,然后竟扑到地上,伸开双手用力去挖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湿泥团,迅速跑到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深挖了一个坑,把湿泥团贴着树根埋下,这才急切地叫着“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把她搀扶到椅子上。2) 提名读这是怎样的一碗水让老妇人和小姑娘如此愤怒?板书 珍贵3 小组合作 为什么这碗水是珍贵的,自由读课文,那些词句能说明水很珍贵,画下来与小组交流。提示 读课文对于重点段的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一直要求你们读课文不但读出自己的思考还要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读出和自己情感相通的某一情节

4、。1、 天热:“龟裂”图片、数据解释,这就是昔日奔腾咆哮的黄河,在七月如火的天气里已龟裂成无数苍凉的板块,如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给人以苟延残喘的感觉。 2、地旱:“苟延残喘”、“五棵树村”过去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断流,赖以生存的水枯竭2、 缺水:“给树苗滴水”缺水,怕浪费“迟疑”(犹豫是否给)缺水的日常生活“坚固的木盖、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物以稀为贵”)图片:运水、等水、积水“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比喻)为什么用水来比世界?(生命之源)如果你问这里的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3、 于是当一声闷雷过后,看到的是接雨录象 看着孩子们听到雷响后冲出教室的身影,看到小孩渴望的眼神,你对缺少地

5、区的人民一生只洗三次澡的生活方式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对一碗水的珍贵有了直观的认识。有一位到西北执教的大学生回来后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出示有一种地方没去过你就无法想象那里的艰难;有一种生活,没体验过你就无法了解那里的贫困;有一种眼神没遇见过你就无法理解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我也说有“一碗水”没有感受过你就不知道那它的珍贵。B体会两人的“愤怒” 六、过渡:这碗水的珍贵,此时的作者是无法理解的,他只看到“那水里竟浑浊”。是呀,对于我们城市的人来说,喝下这样一碗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用它来洗脸也顶多算将就吧,但是就在水落地的那一刻,老妇人和小姑娘却表现出无比的愤怒?出示:第七自然段 1、指名分句读

6、:这段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神态、动作、语言)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愤怒的情景。用不同的记号将神态、语言和动作画下来。学生板书 2、评读第七自然段喊:“作孽呀!”?(天大的罪恶,两方面的。)录象:洗脸;图片:洗脸;一生洗三次脸 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突然摔倒了。视水如命,忘记了自己的残疾。不约而同地投来愤怒的目光虽然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但她们同样目睹着龟裂不堪的土地;倾听着风沙肆虐的呼啸;承受着缺少水的煎熬;认识到水的珍贵小姑娘不先去扶奶奶不是不孝顺,那一刻别说奶奶摔倒,可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都会不顾一切地去抢救落地的水。做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因为珍惜这碗珍贵的水,不忍眼睁睁看到它就这样白白浪

7、费,所以最迅速、最及时的举动,抢救这碗水。 C领悟“真正的愤怒” 过渡:这碗珍贵的水,虽然让我糟蹋了,但却让小姑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予了小树苗。课文中不只一次提到小树苗,快速找出来。1、“那动作好象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一种呵护、一种关爱,充满着一种期待。这些小树苗长大后将成为黄河大堤上的屏障,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龟裂、黄河断流;可以缓解目前缺水之苦。这样荒芜的土地就会变成绿洲,贫瘠将变成富有,让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小树苗是老妇人和小姑娘的希望,全村人的希望,改变生存环境的希望与梦想,读到这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愤怒二字又多了份理解。(轻轻地读读)板书 希望2“第8

8、自然段的部分”小树苗给人们带来希望,这道理小姑娘明白,那世事洞明的老妇人更明白!(齐读)应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这段插叙的部分?(佩服、崇敬)仅仅是对她付出艰辛的佩服么?提示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了么?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生存条件造成的无奈了么?所以你还佩服他们的什么?是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安塞腰鼓曾这样描写“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里,蕴含的是气势磅礴的力量。所以老妇人的躯体里蕴含的是改造自然的信心,并且一代一代付诸努力。文中的老妇人和小姑娘只是奋斗在西北干旱地区的农民的代表。再读,将你对人物的感情送文章中去回归出处。这篇文章是老师在这本书中看的,就像我第一次看到朱自清的背

9、影一样,虽然朴素平时却深深地触动里了我。它不仅使我感受到了西北人缺水的痛,而且感受到了西北人的顽强的精神。延伸缺水不仅是西北人的问题而是全国乃至全球问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照片请同学们认真看。(配有解释)是呀把水看成取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来到。看来刚才的照片,学了文章老师相信,你一定想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你可以轻轻说给老师、同学;可以写一则广告,可以画简笔画。小结罗曼 罗兰曾说:“从没人读书,只有在书中发现自己,连续自己,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从刚才同学们的活动中老师相信从一碗水的愤怒中从本节的阅读课中会有更多的同学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节约每一滴水,努力生

10、活,顽强向上,让这个地球因我们的存在更加美好。一碗水的愤怒教后反思达标课已是尘埃落定,其中的成功失败都值得深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全情投入地亲历学习过程,补充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会文本。“世界水日”那天的电视节目依然挥之不去,让每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从世界缺水的现象中反思。一个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自己的学生接受一次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这次公开课我选中了一碗水的愤怒。 教学反思 真正的愤怒一文写

11、了在七月炎热的一天,我和同伴来到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我向村里的一个小姑娘要水,她给了我们一碗漂浮着细小杂物的水,我用这水来洗脸,这一举动引起了祖孙俩极大的愤怒。全文从作者的视角展开故事,全文虽没有跌宕曲折的情节,但是作者以其细腻笔触向我们生动叙述了这碗水的故事。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小姑娘和瘸了腿的老妇人,作者在描写她们言行的细节中,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她们对水的极度珍视,以及她们力图尽其绵薄之力改变这片土地缺水境遇的决心。 文中叙述为一碗水而愤怒的这件事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人们因缺水而惜水如命,为一碗水落地而愤怒,这些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极难体会和理解的。西北地区对孩子来说陌生而遥远,当地人缺水的感

12、受以及她们对水的感情,学生很难体验,教学中通过媒体播放画面配以老师的解说来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弥补学生认知中的空白,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在阅读理解体会后变得有话可说,有体会可谈。一堂课能够通过文本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自己从文字中获得些什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曾反复地思考。课文并没有直接描写西北地区人们缺水的苦,但是从老妇人和小姑娘为一碗水落地后引起的愤怒,苟延残喘的河水以及那把水窖上的大铁锁,从这些字里行间,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能让学生感受到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但是这是不是能涵盖作品的主题?其实不然,文中还有描写小姑娘给小树苗滴水时流露出的关爱和期待,那老妇人意味深长的话和插叙老人为了栽

13、种小树苗走山路挑水等语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更为丰富的主题:人们顺应环境、改变生活的信念。于是,对这些主题的挖掘,我让学生在反复研读讨论的基础上,再来谈自己的体会,但也许年龄的关系,有些孩子不能够透彻地看待问题,不能够体会到更深的一个层次,教师则要通过教学用语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理解。 总之,这篇值得人回味的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然这些都源自理解的基础,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课堂教学不够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节课对学生的估计还是不够到位,学生生活的环境和文章中的背景想错较远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走进文本,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评课:组长 李翠娥 首先

14、我非常佩服张岩老师富有挑战的精神,敢于挑战课本让课外文本走进课堂,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体现了阅读教学学的特点,从重点段入手简化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愤怒一课,让我看到了张岩老师宏观把握课堂的技巧。整堂课紧紧抓住课文的主线索“一碗水”,辐射全篇文章,路很清,点很准。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节课课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来总体把握。内容连贯,循序渐进。通过媒体的演示,老师富有感情地解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弥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老师选用多种学习方法:导入时,从质

15、疑入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接着,以“一碗水”,“真正的愤怒”统领整篇课文内容为重要线索展开,帮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文中叙述为一碗水,而愤怒的这件事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这些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极难体会和理解的。整体感知时,通过媒体播放画面配以老师的解说来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例如:西北龟裂的大地、美丽的大脚叙述一声惊雷后人们争相到外面接水的镜头。激起学生再一次的兴趣,为学生理解“水的珍贵”作了很好的铺垫;深入学习课文时的“品词品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更是直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水的珍贵;最后的“解疑”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方法既打破了繁琐提问的积弊,又为学生主动探究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以交流的操作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还注重文本的人文内涵,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周老师能通过自身优美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了对这碗水的理解,读出了这碗水的珍贵,读出了这碗水所孕育的希望: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