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123486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第1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三条战线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地位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德军主要战线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2“施里芬计划”(1)内容: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打败法国,少量兵力在东线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2)实施:西线:德军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后撤。东线: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3)结果: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战前,德军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即“施

2、里芬计划”,而速战速决是“施里芬计划”的灵魂,一旦破产,便必定走向失败。德国开战后不久便陷入了窘境,在马恩河战役后德军被迫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施里芬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在马恩河战役后失望的对德皇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清单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凡尔登绞肉机”1.背景(1)德、奥匈结束东线战事的计划落空,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2)交战双方均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3)德军准备通过凡尔登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2战况(1)1916 年 2 月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飞机、飞艇和毒气弹。(2)法军摆脱被动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3结果(

3、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4地位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但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5其他战事在海上战场,发生了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德国的军事进攻达到高峰,德军先后投入46个师的兵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但是,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破产,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站稳了脚跟。所以有人称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清单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索姆河地狱”1.目的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2战况(1)英法联

4、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2)德军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3)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3结果(1)巨大消耗战,未能决出胜负。(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仍不见分晓。(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一战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弹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探究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史料探究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

5、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答案“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

6、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答案德国认为同盟国已取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结论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

7、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21915、1916年战争重心转移对一战进程的影响(1)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2)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探究点二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探究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

8、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1)从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答案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月到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材料二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9、材料三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答案装备的限制: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结论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1)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

10、德军腹背受敌。(2)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进攻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3)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2影响(1)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2)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施里芬是德国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

11、战争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解析:选B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如下图),其中有奥匈帝国参战的是() ABC D解析:选B一战时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分别是东线(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的对抗)、西线(德国与英法的对抗)、南线(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对抗),从图中可得到,是东线,故正确;是西线,故错误;是南线,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 3在马恩

12、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三天后,他被撤职。他作出“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依据是()A德国军队主力遭到重创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反攻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解析:选D马恩河战役的结果是双方互有攻守,标志着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持久的消耗战对进入别国作战的德军来说是十分不利的。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A德国B英国C意大利 D法国解析:

13、选A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从题干中的关键词“双方都清楚”可以得出战事正进入相持态势,这与德国“速战速决”的策略是相矛盾的,因此对德国最不利。5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绞肉机”“地狱”等字眼上可判断战役过程极为残酷,伤亡人数特别巨大。6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C第

14、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D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家需要你。加入祖国的军队吧!”材料二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人数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双方伤亡总人数马恩河战役152万人35万人凡尔登战役112个师70多万人索姆河战役150多个师130多万人材料三当时德国可以征兵的男子大约在1 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对英法而言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