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1178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卷(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

2、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

3、,“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

4、“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2下列理

5、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做出了高度评价。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

6、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

7、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

8、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节选自北史文苑传)注释:桥的名称,是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桥)中最大的一座。 亦作“ 践胙 ”、“ 践祚 ”。即位;登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时后进,

9、竞相模范 范:效法。 B.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承:沿袭。C.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 雅:高雅。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逮:赶上。5.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 )(3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

10、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5分) (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10题。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8

1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4分)9.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7分)10.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分,每空1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兰亭集序) (2)挟飞仙以遨游, 。(赤壁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4)飞湍瀑流争喧豗, 。 (蜀道难) (5)群山万壑赴荆门, 。(咏怀古迹(其三) (6)丛菊两开他日泪, 。 (秋兴八首(其一)(7)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8)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9)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10)此情可待成追

12、忆, 。(锦瑟)(11)养生丧死无憾, 。(寡人之于国也)(12)故不积跬步, 。(劝学)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寻人启事 金文吉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13、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寻母,速归。12女孩所认为的“没有温暖”指什么?请概括后作出具体说明。(4分)答: 13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请你挖掘一下这“留言”中所包含的“报复的快意”。(6分)答: 14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