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11239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本课程地存在价值(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准确定位与合理开发成尚荣近两年,在课程改革深化中,有一个概念比较流行,不少研究机构 和学校、不少校长和教师都在对其进行探索,这个概念就是班本课程应当承认,班本课程还没有在课程理论中“登堂入室”,其科学性还 没有得到论证;在课堂实践中,其规范性还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一 系列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用朦朦胧胧、若明若暗来描述它是比较恰 切的。因此,班本课程常常被质疑,使用者、实践者也往往很困惑, 会产生一些疑虑。有质疑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果质疑和疑虑不解决, 班本课程的探索就难以深入。经过合理的研究,笔者认为:班本课程 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我们应该对班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与有效开发。

2、一、在质疑与困惑中,确立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作些概括的话,那么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班本课程的质疑 与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 明确写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着国家一一地方 校本这样的思路,再往下延伸,再往下推,提出班本课程,难免 有为拓展而拓展、赶时髦的嫌疑,这是课改的创新吗?第二,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是成立的,班本课程的概念成立吗? 有必要吗?第三,当下学校课程已经比较“满”,即使班本课程的概 念是成立的,但学校究竟有多少空间是留给它的?教师的工作也已经 很“满”,他们究竟有多少时间、多大能力去开发它?班本课程开发 可行吗?以

3、上三个问题,涉及班本课程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显然,这样的质疑和疑虑有助于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也有助于让 研究者,尤其是让实践者持更加科学的态度,更脚踏实地地去探索。只有逐步消除疑虑,探索者才会更有自信地进行改革、实验。对班 本课程我也有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经过持续的研究,我对以上一 些质疑和疑虑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断,结论是:班本课程的存在是必要 的,有其存在的价值。1. 从课程政策的角度看,赋权成为课改的重点之一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意义 是课程权利的分享,以调动各方尤其是学校的积极性。这一赋权的理

4、 念在第七次课改时就开始显现,当时就提出“国家安排课程”、“地 方安排课程”。显然,赋权成为课改的重点之一。放眼世界,我们不 难发现,赋权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课程 政策的共同主题。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分权化的课程体系”,其中 特别重视学生的作用,提出“学生是课程政策影响的对象,学生团体 属弱势人群,但他们对课程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产生一定影响”。1世界各国课改的这一赋权的共同趋势,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也给他们留下了开发的空间。班本课程的出现是政 策赋予教师的权利,教师开发班本课程是享受、使用权利的体现。2. 从课改的领导路径看,自下而上的路径更受关注

5、随着课改政策的调整,课改的领导路径也在调整,即自上而下与自 下而上路径的结合,随着课改的深入,自下而上的路径更受重视,其 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下而上更重视基层的力量,更重视校长和教师的 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正是在自下而上路径的引领 下,草根不仅不是沉默的,而且会发出富有创造性的声音,课程才会 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因此,我们不妨这么去理解,班本课程是自下 而上生长起来的,它印证了斯腾豪斯“教师作为课程研究者”、施瓦 布“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吉鲁“教师作为课程批判者”2的课程理念,并使之得以逐步实现。3.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凸显了班级的主体作用课程开发及其命名有不同维度,开发主体

6、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正是从开发主体这一维度来研究和命 名的,开发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地方、学校。于是,与国家、地方、 学校相对而言属同一个维度的班级,也可以成为开发主体, 用“班级”来命名“班本课程”是顺其自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班本课程凸显 了班级的主体作用,让班级在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中有了自己应有的位 置。这样,从开发主体出发,形成了课程开发的系列,也形成了课程 管理链条,这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也有利于课程 的综合管理。4. 从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看,班级设计、落实课程方案成为趋势1998年6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总结报告发表,该报告展示了 21世

7、纪日本新的教育课程构想,其一大特点就是新设 “综合学习时间”。新设“综合学习时间”的主旨是各学校需要创造性地展开适合地区和 学校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学校创造性地展 开横向的、综合的学习。基于学生的关注、兴趣的学习,培养自 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种新设的“综合学习”,不仅由学校设计,也让班级设计,即使 是学校设计的,也往往落实在班级中。我以为,这其实就是一种班本 课程。基于以上四个角度的讨论,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当 前还没有为班本课程命名,但班本课程却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一种自然存在;班本课程是课程深化中教师们

8、的一种创造,表 现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尽管其 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仍需深入和具体讨论,不过它已经显现出其 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去除疑虑,在质疑中不断完善,满怀信 心去开发班本课程。二、在学校课程体系中,逐步明晰班本课程的定位对班本课程的探索尚处在初始阶段,有不少问题尤其是班本课程在 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晰。为此,我们需要在研究和 实践中使之逐步明晰起来。1 .班本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课程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所有课程来到学校,都会经历校本化 的过程,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因而都会拥有一个新的共同的名称: 学校课程。毋庸置疑,班本课程也应是学

9、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一种课程形态。我始终坚持认为,学校中所有的课程都是课程大家庭 中的兄弟姐妹,都应是平等的,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因为 评判其地位不是以课时的多少和课程形态来决定的,所有课程都应是 等值的,它们各有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班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是明确的,问题是班本课程与校本课程 的关系还不明晰。它们的关系不外乎是两种。其一,班本课程是校本 课程的一个部分、一种形态,是“父子”关系。理由很简单,班级是 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自然包括班级,班 本课程也应属于校本课程。 其二,班本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并列的关系, 是“兄弟”关系。理由也很简单,校本课

10、程往往由校长主持开发,严 格地说,其开发主体是学校,这里的学校并不包括班级。班本课程却 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主持开发。以上两种关系划分都可以,不过,为 了突出班级开发课程的重要性,我以为应以第二种关系为更好。(试班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并列,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班本课程是校本课 程的补充抑或是拓展吗?这里暗含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我们不 能将校本课程看作是为国家课程服务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行)中已明确这一点),所以照理也不能将班本课程看作是为校本 课程服务的。但实事求是地从另一个角度说,班本课程,无论是可开 发的空间,还是开发的能力,与校本课程还是存在差异和差距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大量地开发

11、班本课程,而应将其定位为对校本课程 的拓展和补充,这样的定位至少目前是比较合适的。随着改革的深入,班本课程的地位将被进一步提升,那时,再讨论它与校本课程的深层 关系也不迟,而且那时的讨论可能会更成熟,定位更准确。2 .开发班本课程宗旨的定位与开发校本课程情况相似,说到开发班本课程的宗旨,我们首先想 到的是为了进一步形成并提升班级特色。班级建设与发展的确需要形 成班级特色,特色可以推动班级的个性和风格的发展。但班级特色总 要有落脚的地方,在诸多可以落脚的地方中,班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 落脚点,因此,应通过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追求班级的特 色,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宗旨止于此,远远不够,否则,班

12、本课程就 可能成为班级特色的一个标签。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形成、提升班 级特色又是为了什么?答案是明确的:班本课程最终是为了满足学生 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宗旨是由文化来决定的。班 级特色的深处是班级文化,而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即以文化人,又以 人化文,学生不仅是文化的体验者、享用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班 级特色说到底是班级文化特色,而班级文化说到底是班级的学生和老 师创造的。因此,无论是班级特色、班本课程还是班级文化,其核心 都是学生,是学生参与开发,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正因为此,班本课程的开发,不应只从班级特色的追求出发,而应立足于学生发 展需求,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

13、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 形成、提升班级的特色。3.班本课程主要特点的定位大凡课程都有共同的特点,要开发完全不同特点的课程既无必要也 几乎无可能,同时,课程特点也是在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与 其他课程比较中,班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班本课程更具综合性。班本课程不是为国家课程服务,更不是为应 试教育服务的。直白地说,它不应围绕应试科目来开发,因此,围绕 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内容的拓展和加深的课程,不应作为班本课 程,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班本课程要以综合性为 主,应对学科课程进行统整,增强学科与生活的融合,超越学科的综 合性是班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是指开阔学生的

14、视野,丰富学生 的心智;综合,是指引导学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生成创造性思维,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班本课程更具实践性。班本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而实践的主 要形态是活动。综合性决定了班本课程的重点不是追求知识,它的实 施途径也不是课堂。强调实践性,就必须力避把班本课程的实施当作 变相的课堂教学。坚守实践性,是为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中,在调查访问中,在动手操作中,在游戏中,在田野里,在社区中, 在企业里,生长兴趣、爱好,培养特长,生成实践智慧。班本课程更具班级文化的情境性。班本课程在班级文化土壤里生长 起来,又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发展。班级文化情境凝聚着班级的文化愿景,体现了班级的文化认同

15、,折射着班级师生的个性特点,最终形成 班级风格。所以,班本课程可以视作班级文化以至班级的另一个名称。4.班本课程类型的定位班本课程的类型怎么划分?按着通常的划分,有广义与狭义两个维 度。所谓广义班本课程,是指所有课程的班本实施,准确地说,这些 课程其实都是班本化实施,因为,课程最终是落实在班级中的。所谓 狭义班本课程,是指班级单独开发的课程。 显然,广义班本课程量大, 而狭义班本课程量小,但它更具特色,更有意蕴。广义与狭义班本课 程的结合,形成了班级特有的课程景象,进而形成丰富的班级文化气 象。从呈现的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显性的班本课程和隐性的班本课程。 隐性班本课程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班本实施的

16、所有课程,包括狭义的 班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着班级的实施 情况和自己的意愿,加以调整或修正,使之更符合班级的教学对象和 教学情境。从名称上看,它们仍然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其实,已悄悄地演化成了班本课程。二是班级环境,如班训、班风、 班级规则、班级运行的程序等,这些都是隐性的班本课程。专门开设 的、狭义的、显性的班本课程固然重要,而弥散性的、渗透性的隐性 班本课程更为必要。三、在激情与理性的统一中,合理开发班本课程班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既需要激情,又需要理性,需要激情与理性 的结合与统一。合理性,是班本课程开发的应有追求。强调合理性, 可以警惕和防止班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警惕和防止班本课 程开发中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班本课程由谁来开发?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班主任应是组 织者和设计者。教师作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