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106782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苏教版通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 新课导入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积累整合文言知识 1生字注音箪() 羹() 蹴() 畎() 鬲() 拂()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先,从前)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畅)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3古今异义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举用;今义:送出,交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向上抬) 征于色(古义:征验;今义:出兵讨伐或走远路) 4一词多义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得之则生(就)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而呼尔而与之(连词,表顺承,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然而)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而夫声发于水上(发出)士管夷吾幸于士(狱官)人则无法家疵士(贤士)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

3、”,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活用作动词,犯过失)行拂乱其所为(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行动”)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活用作动词,感激)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活用作名词,国外)6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即“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状语后置,即“胶鬲于鱼盐之中举”)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即

4、“管夷吾于士举”)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即“孙叔敖于海举”)百里奚举于市(状语后置,即“百里奚于市举”)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魏、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到各国游说,以及同各种学派进行论辩的情况,阐发了他的政治见解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它以问答方式,展开雄辩说理,词锋犀利,富有文采。它刻画的人物个性

5、鲜明,论辩的方法灵活多样,善于用比喻说理,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较大影响。背景资料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主题总结鱼我所欲也一文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述了面对“生”与“义”不同人的不同取舍方式

6、,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当大任的贤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们有所作为。 结构图解 问题探究1.孟子为何如此看重“义”?因为孟子主张性善,“义”恰恰是其性善说的主要内容之一。2.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文中举对“鱼”“熊掌”的取舍,行人、乞人在生与义面前的取舍,贪图享受者舍义而取生等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论证的。得出论点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不苟且偷生,为“取义”而死,从正面论述。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义”而苟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发人

7、深省。贤者“舍生取义”,发于“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接着作者列举了行人、乞人在“一箪食,一豆羹”与生死面前的取舍,即“舍生”而“取义”,用普通人、乞人论证了论点。然后作者又列举贪图享受者在“万钟妻妾”面前“舍义”的表现,从反面论证舍义取生之人的羞恶无耻,总之,作者从自身“舍生取义”议论开来,列举社会上种种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表明了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列举六位历史人物有何作用? 列举六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经历磨难的事实,作为事实论据。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者从事实中归纳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人要有作为、成就大业

8、,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5.怎样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论证方法?这篇文章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开篇连用六个排比句,从个人事例说起,举出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历了艰苦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由这些事实,作者又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住于是人也”的结论。由“困境出人才”,推论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写作特色1.技法运用(1)善于摆事实论证。鱼我所欲也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之例,使人清楚作者论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续列举六个历史名人成功的事例,推论出论点。论据充分、真实、确

9、凿、典型,有代表性,事例与观点高度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写议论文时,恰当运用事实论据,可以增强真实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2)正反对比论证。鱼我所欲也在对“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进行具体分析时,作者先从正面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又用“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不值得,也让人领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2.语言运用善用排比句式增强议论的气势。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排比句式,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乡为身死而不受”三句连用,极具鼓动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即用六个句子构成排比,列举事实,说服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