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105907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布时间:-3-16点击数:914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靳秀兰(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包头 04010)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项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压力形成的因素,涉及高校教育培养机制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大学生浮躁心理等问题。因此,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不仅要在我们高校培养构造方面下功夫,(同步,)并且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工作。核心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素质拓展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供应短时间内大量爆发,年增长率达到20%-4,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浮现。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从就业构造性压力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两

2、方面进行某些探讨,以求在此后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1 国内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一定限度的过量教育问题有关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素、对策等进行了探讨后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内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问题,重要在构造性方面,但是在一定限度上反映出国内高等教育目前存在过量教育问题,不能回避,应当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研究解决。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413万,估计将达到0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因此毕业生就业的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1. 培养机制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问题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观点觉得,无论从数据记录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国内的

3、人力资源,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得可怜,目前的相对过剩只是构造性的。一份数据表白,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还需办所大学。虽然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00多所一般高校。虽然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但是3000多所,国内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在只占3.6,到也才提高到5%,而美国为465%、日本为2.%、加拿大为.4、澳大利亚为 215。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还很少,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规定。1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还如此之难呢?本源在于,国内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

4、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导致国内大学生的就业构造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闭门造车,有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也许为社会所接受?1.3社会大量新增劳动力问题就在今年的两会中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分析到,中国在将来几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条因素:第一,随着公司改革的深化,还会有某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些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比较大。例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

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都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因素,我们觉得,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另一种因素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又加剧了构造性矛盾。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学的忽视限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校园,而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爆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事实上,诸多大学生参与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

6、养,这无疑将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徐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爱好,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规定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应当结识到,通过2近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单位急需专业型人才,中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机制无法适应这一现实需要,并且,至今也没能走出攀比豪华的浮躁心态,真正把重点放在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如果高校不走出歧途,大学生构造性过剩因素就也许继续随着着就业问题。当今有相称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立上既不考虑社会经济的需求,也不考虑学校的条件和实力,仅从学校利益出发,为了抢生源,盲目跟风,争上热门专业,致使某些专业反复设立,不仅导致了高校资源严重挥霍,并且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相对过剩

7、。例如,不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立和课程设立造就了一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产生的成果是喜剧性的,一方面是“诸多人没事做”,另一方面是“诸多事没人做”。由于大学生就业体制分化限度较低形成的就业压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分化的过程,并且在这个基本上进一步综合的过程。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就业体制,目前分化的限度比较低,大概有几方面。3.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单一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十分简朴,缺少分化和必要与规范的中介机构。目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分化,需要某些中介因素需要联系,过去在筹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非常简朴,一对一,并且靠筹划调节。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中,这种关系越

8、来越复杂。因此,这样一种大学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简朴性,缺少分化的问题,是目前就业体制中的问题,目前开始注意到,但是要加强建设。3.大学生就业市场自身缺少分化我们看不到某些比较专业的或者专业化比较强的就业市场。信息化和全程化好做,尚有专业化和全员化,专业化是非常重要,你说信息多不多,诸多的,但是为什么会感到信息局限性,由于她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信息不多。我们的体制指引工作做的细不细,细,但是她们需要的是专业化的指引,不是泛泛的指引。因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化,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的问题。 .3放大效应大学生盼望比较高的某些老式体制内和相称一部分工作岗位,仍然不受劳动力市场信号的引导,客观上放大了

9、大学生失业的信号。4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凸显自致因素与先赋因素共存,靠背景、走后门、拉关系等等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几点建议:4.1完善和贯彻就业政策,畅通正规就业渠道。就业作为目前和此后一段时期的重要问题,政府应当积极优化就业和创业环境,完善和贯彻就业政策,畅通正规就业渠道。在财政、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贯彻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有关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各类中小公司和非公有制单位聘任高校毕业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坚决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的多种限制,进一步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公司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只有这样才干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10、。同步我们也应当结识到,通过0近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单位急需专业型人才,中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机制无法适应这一现实需要,并且,至今也没能走出攀比豪华的浮躁心态,真正把重点放在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如果高校不走出歧途,大学生构造性过剩因素就也许继续随着着就业问题。4.2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筹划”针对大学生的自身问题。团中央、教育部已经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筹划”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素质拓展筹划” 有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

11、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大学生在此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就高素质更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3。4.为大学生发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条件高校还应当努力为大学生发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条件,使大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在实际操作中能增长知识。因此,应当着力将工作在如下方面开展:如何将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观念与运作机制导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奠定此项工作的学科基本;如何在素质教育工程中突出重点,把握特色,把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提高此项工程的定位;如何规范第二课堂的运作,丰富校

12、园文化活动,最后起到全面增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同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筹划”也应当遵循如下原则:自主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实际状况,以学生的自主定位和设计来拟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称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不受专业、年级的局限,以寄存整合学习资源为目的,进行开放式设计,倡导文化融合和价值共享。多样性原则: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普遍性原则: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筹划。引导性原则:素质拓展与认定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自我成才和校园范畴育人氛围的形成,不作优劣评判。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有更多更好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步,也要鼓励大学生走到社会去进

13、行锻炼,尽量到自己所属的行业多做理解,明白行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以便自己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尽快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发展,提高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在教育中,对高校的专业设立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进行合理化的调节,使其更加接近于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更高的规定,同步,也要对大学生的所学有所有益的引导,使其拥有更强的技能,更能切合社会的需要。参照文献:甘肃经济日报J12月6日 赵文学 邵彩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N 3月13日 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答中外记者问3中青联发14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有关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筹划”的意见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