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10148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 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 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

2、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 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 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 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 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 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 可以说是“知其不可

3、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

4、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朱熹论语精义曰:“ 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 “

5、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 ”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 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今天,“知其

6、不可而为之” 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摘自 2014 年 9 月 15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 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C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D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

7、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褒奖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C 孔子在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前一般都能根据形势预知最后的结果,但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驱下,他也绝不退缩。D 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 ,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 ,因而晨门成不了

8、“圣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B 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 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 从而不敢接纳他。C 对于“为”与“不为” ,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 ,“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D 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 他仍会毫不动摇, 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答案解析】 1B(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

9、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 )2 D(A“也褒奖了孔子 的精神”错,原文是“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 ”B 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 C项是孔子在做之前,可能已经预见最后的结果,而不是一般都能预见。)3 C(A“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B“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2阅读下面的文

10、言文,完成4-7 题。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 ”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 “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 “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

11、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 ! ”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

12、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注】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选自三国志魏书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贼至,以刃临芝。临:逼迫B 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创:伤害C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留:滞留,误期D 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给回信,答复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交

13、关者皆获罪, 而芝以见称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卒于官,家无余财A B C D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B 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C 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D 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

14、没有能比上他的。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5 分)(2) 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5 分)【答案解析】 4B(创:开创,首创 )5 C(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放弃。是说明他为官正直的结果。是为官清廉。 )6 B(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这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7 (1) 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参与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 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这个句子中“为”、“与”、“怨望”、“闻”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2) 他和宾客们谈话时, 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 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 (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