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07722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性特征及启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渝涪榨菜现货开户网 L9N4 内容摘要:日本从二战后发展崛起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对西方先进国家的赶超,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与此同时,日本与世界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元被迫升值。在日元升值条件下,日本对外投资基本呈资源型、成本型以及当前的综合型,这有效地规避了投资风险。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国有着与日本类似的经济现象。作为对外投资的后进国家,我国理应积极吸取日本对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日本 经济发展 对外投资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一)第一阶段:日本经济复兴期(1945-1954年) 在此期间,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出路,采用倾斜生产方式,将匮

2、乏的资源重点投放在支柱产业。1947年起,战后的物资短缺造成日本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缓解通胀,194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严厉的财政政策,如“稳定日本经济9原则”,该原则前2条要求政府严格压缩财政经费,早日编制平衡的财政预算,并彻底加强税收。该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局面。同年,日本成立了“中小企业厅”并逐步形成了以金融、组织化、诊断指导为支柱的中小企业政策。次年,日本政策提出了“道奇计划”,以超平衡财政为核心,大幅偿还国债,并果断消减政府的各项财政补贴,对根治通胀起到较大作用。同时,日元大幅贬值,1949年日元兑美元为3601,并执行固定汇率,该汇率制度一直持续到1971年,长期的低利率对

3、日本成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国家帮助极大(见图1)。 (二)第二阶段:高速经济增长期(1955-1973年) 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作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诺景气”接续展开,以制造业为龙头的日本经济得到快速成长。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约28%左右,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为4.3%,低于世界及工业国的平均水平,而且这20年批发物价相当稳定,平均上涨率仅为1%左右。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为抑制物价上涨趋势,日本货币当局共采取了6次紧缩银根和7次放松银根的措施,并于1962年开始对民间银行实行“日银贷款限额制度”,以

4、强制性的信用调节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这些措施基本保证了日本能在低通胀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后期,日本坚持执行高积累、低消费、高投资的生活方式,1965年到1972年间资本积累率就高达31.9%,储蓄率为30.8%。在此期间,日本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整个工业化水平急速上升。 (三)第三阶段:稳定增长期(1974-1985年) 在“尼克松冲击”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经济结束了其持续高速的增长期,进入了稳定增长期,期间日本GDP的增长率一直在1%-6%徘徊。这期间日本重工业化基本完成,资本已经出现过剩。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开

5、始实行浮动汇率制。日元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少,日本企业转向提高质量、改进技术、树立品牌、节约能源等非价格竞争方面。到1985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逐步升值为2401。 与此同时,国际油价大幅上升,使能源90%以上依赖进口的日本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国际收支失衡,国内信用膨胀严重,近而促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3年开始,消费物价指数出现两位,1974年猛升至24.4%,其中蔬菜上涨2-4倍,水产品和一些日用品上涨80%至2倍。而食品及服装上涨50%-80%。为抑制通胀,1973年4月至12月,日本银行连续5次提高贴现率,从4.25%-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银行及时实行紧缩银根的措施

6、,于1979年4月到1980年3月,五次提高贴现率,由3.5%-9%。期间,日本的资本累计率不断上升,1973-1978年达35.9%,1979-1983年为32%,1980年为28%,同时储蓄率也在增加,1973-1978年为33.6%,1979-1983年为36.8%,1986年为32%。这些不断累积的过剩资金急需寻找投资出路。日本银行所采取的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缺乏合适的投资项目,多数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致使资产价格暴涨,埋下了经济隐患。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国际间合作加强。1974年日本海外投资1911件,23

7、.9亿美元,1981年2563件,89亿美元,8年间投资增长3.7倍。1951-1983年海外投资总额已达930.9亿美元。外贸出口1980年1298亿美元,1984年1701亿美元,五年间增长31%。外贸顺差336亿美元。 (四)第四阶段:转折期(1986-1991年) 1986年12月至1991年4月是日本经济中的“平成景气”。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赶超,日本与世界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签订,日元的快速升值导致日本经济短期的萧条。1985-1988年日元升值幅度高达46.3%,导致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了40%。除了竭尽全力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及接近销

8、售市场的海外,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国际市场。同时,日元大幅升值,提高了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日本利用这一优势,大量兼并、收购国外企业,推动海外投资的迅速增加。1986年以来,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到1988年底,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高达1863亿美元,超过了英国的1836亿美元而跃居世界第二(数据来源于日大藏省财政金融研究所金融评论1990年12月第18号)。据统计,1985-1990年日本海外直接投资额为2393.7亿美元,是1951-1984年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35倍。1991年3月底,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累积额高达310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74%(根据日本

9、大藏省统计资料和美国商务部现代商业概览(1991年第6期)资料计算)。 据统计,1984年兼并外企44家,兼并约占海外直接投资额10%左右,1985年,日本对外国企业兼并大幅增加,1985年100件,1986年增至204件,1987年为228件,1988年为315件,1989年达到405件,1990年1-6月为227件(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评论,1990年第10期)。收购兼并外企的资金占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上升到20%左右。据统计,近7年来,日本银行对外债权约增加了3.5倍,到1990年9月末,日本的银行对外债权额高达2万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36%,居世界第一位(朝日新闻,1991-3-15)。

10、1990年,日本生产性行业的贷款比重下降为25%,非生产行业的贷款比重上升为37%。大量过剩的资本充斥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物资基础。为抑制泡沫经济,日本银行连续5次加息,把利率从2.5%下调到1990年8月的6%。货币政策180度大转弯,银根大幅收紧,房地产市场来不急做出调整导致了迅速崩盘;政府主导大造压低房地产价格的舆论,这进一步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五)第五阶段:日本失去的十年(1992-2001年)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民财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日本经济也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时期,近而开始了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以股价和地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崩溃,使日本实际国内生产

11、总值增长率由1990年的5.5% 骤然降至1991年的2.9%。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日本银行果断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1991年7月,再贴现率从6%降至5.5%,到1993年9月降到1.75%时已经过了七次下调。但此举并未收到明显效果,经济增长率继续大幅下滑,1992年为0.4%,至1994年经济依然停滞不前,增长率仅为0.6%。为了使扩张性财政政策更加有效,日本银行需要大幅降低短期利率才能足以抵消财政扩张引发的“挤出效应”。1999年2月12日,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诱导目标值设定为0.15%,同年3月,继续下调至0.04%,扣除中间费用,名义利率实际上已经为零,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

12、。 伴随着世界范围的信息科技泡沫逐渐达到顶峰,日本经济有了一段短暂的恢复,GDP增长率从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由于经济的短暂好转,日本银行曾于2000 年8 月解除了“零利率政策”。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同期,日本受美国IT泡沫破灭的影响,经济再次跌入谷底。20002001年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 分别达到-0.5%和-1.0%,2001年GDP增长率降至-0.8%。为了克服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再次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多次下调再贴现率。2001年3月,再贴现率从0.35%下调至0.25%,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0.25%

13、降至0.15%,零利率政策再次恢复。2001年3月19日,日本银行通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和外汇计价资产等方式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向同业拆借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加大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出台。 (六)第六阶段:日本经济回暖期(2002-2007年) 在“零利率政策”和“数量宽松的政策”为核心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日本资本市场资金丰裕,金融市场稳定,日本经济开始逐渐回暖。2002年日本GDP实现了1.1%的增长,之后的2003-2007年间,GDP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2.7%、1.9%、2.0%和2.36%。日本政府持续多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日本政府

14、债务余额不断累积,至2007年度末,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高达773万亿日元,超过GDP的12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2006年3月9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银行宣布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此后数月日本银行减少存款准备金规模,依旧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水平。为了避免长期利率的急速上升,每月继续买进12000亿日元的长期国债。日本银行的“新货币政策机制”将物价稳定定义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包括生鲜食品)处于0-2%的活动区间”,而这一数值区间需要每年进行休整。 (七)第七阶段:剧烈波动期(2008年至今) 日本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311日本大地震”的连

15、续冲击下,经济波动剧烈,2009年GDP增长率为-6.3%,是二战后最大的年度负增长,2010年GDP又突增到4%,2011年GDP又骤然下降为0-0.1%。非常规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也加重了日本的债务水平和流动性的过剩。 日本对外投资变化的阶段特征 据上文所述,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日本当局也提出了相应的投资政策。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后经济快速崛起的缘由,本文进一步对日本的投资倾向展开研究。总体而言,战后日本的对外投资也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微不足道 1951-1

16、962年,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年平均额439万美元,主要投资于距离日本较近的东南亚地区,以资源开发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投资核心,如对印尼进行石油开采, 对印度、马来西亚投资开采铁矿石, 对菲律宾铜矿等的直接投资。此时,日本刚刚从战后的衰落中刚刚复苏,国内财富匮乏,主要集中精力发展本国的工业。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经过数年的资本积累,日本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过剩的资金寻求出路,于是海外投资逐渐扩大,投资范围也逐年扩展,不仅进行着资源开发型投资, 而且也开展了对制造业、商业方面的国际投资。期间,日本的对外投资既可避免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又确保了日本出口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竞争力(见图2)。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急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