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07253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狱中杂记(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

2、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

3、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

4、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

5、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答案】C【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下列理解和分析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首先要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将选项

7、与之比较。A项原文第一段是说“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并未明确“一个角度”就是“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故选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

8、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答案】B 【解析】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主人出迎何迟也?”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公曰:“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命门卒为主人。其人惭沮,即日

9、去苏。归诉之,谋致难于公。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上然之,遂以詹事征。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公示谕:“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延议阻,夸入见天子,且面陈之。”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毕讲,东宫入侍。上问所肆,具以闻。上曰:“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询之。”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

10、更烈于分国时。上闻,犹谅其忠。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议与同列囚服待罪。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执政曰:“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王笑曰:“第以吾言入,视何如?”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国柱曰:“此论可上闻乎?公曰:“上见问,固当以此对。”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命下,董汉臣免议。自是上滋不悦公。(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

11、明史。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方向公 向:偏爱B上问所肄 肄:学习C第以吾言人 第:依次D明珠、国柱愈恚 恚:怨怒 【答案】C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会东

12、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B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吾孰与徐公美 【答案】C 19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汤司空治理有方,这在当时吴淞妇孺皆知。他虽受皇上重视,但最终还是遭人构陷,其中细节,少为人知。B汤司空为人正直,对待明珠家隶,虽亲自以酒招待他,但遵循原则,不显阿谀之态,致使明珠家隶不悦。C汤司空关注民生,也深得百姓厚爱。后来,他辅佐教授太子,用自己的学识见解,让

13、皇帝体会到他的忠心。D汤司空忠心耿耿,有人却诬蔑他诽谤朝廷,而他面对皇上责问,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B项“虽亲自以酒招待他”错误,从文本第二节可以知道,汤司空不是亲自以酒招待,而是“命门卒为主人”。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14、合C。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3分)(2)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3分)(3)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4分)【答案】(1)汤公听到这件事,派人召见他,奉命的人依照一般惯例,以待客的礼节邀请他。(“使”“故事”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等到汤公来到京师以后,这话已让皇上听到,但汤公却不知此事。(“比”“闻”各1分,句子通顺1分)(3)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定语后置“客都下者”1分,“客”1分,“继”1分,句子通顺1分)【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5、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睢州汤公,他为政的成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都很了解。他执政期间的节义,那时很多的士大夫都知道。尽管特别受到君王的赏识,但是终究被奸佞小人置于窘困之地。他招致怨恨的原因,结下怨恨的经过,就是他的门人弟子,有的也未必都很清楚。汤公做江苏巡抚时,当时的执政明珠有家卒,说话办事很有效用,朝中公卿,都为这些家卒震动畏惧,明珠家卒所到之处,总督、巡抚时常出郊迎接。明珠家卒路过苏州时,由于敬畏汤公威严声望,不敢拜见汤公。但是自监司以下的那些官吏,都早晚守候在明珠家卒居住的门口。汤公听到这件事,派人召见他,奉命的人依照一般惯例,以待客的礼节邀谙他。明珠的家卒带领几十个骑马的人来到汤公门外,环顾左右说:“主人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出来迎接?”过了很久,(门开后)进门来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