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06234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段信息化建设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段信息化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和省交通运输厅“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推进公路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段实际,在我段开展公路信息化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公路信息化建设活动开展,在应急指挥、信息采集、公众出行、建设管理、规划计划管理、养护管理、人才管理、路政执法、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公路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构。为加强对公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系统信

2、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二)规范程序流程,严格信息处理。按照省交通运输厅信息技术标准体系要求,进一步有效整合全系统数据资源,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处置流程,确保省、市、县、基层公路站四级联接,实现数据及时接收、实时更新、规范处理。以办公平台运营、路况信息发布、收费监控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等为重点,健全完善各类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理顺工作程序,明确岗位职责、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各类信息及时收集、调度、处理,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三)完善平台建设,强化应急管理。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结合“两保两树”活动开展,积极配合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省市两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一步加强9666

3、0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和管理,强化接线人员技能培训,以高速公路为重点,针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适时做好路况咨询、解答和信息发布,为公众出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本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推进96660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和市局夜间值班室整合步伐,严格值班管理,并制定严格规范的文件、电话通知接收处理流程,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遇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及时妥善处置。 (四)加强网站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突出加强公路门户网站建设,坚持以公众为中心,逐步丰富栏目、充实内容,做到图文并茂、信息及时、富有特色,并定期对网络系统设备、软件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正常运行,为社会群众了解公路工作、

4、获取公路资讯、办理公路业务提供桥梁和纽带。同时,要扎实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民声”栏目的回复工作,确保答复率和满意率为100%,树立公路部门良好形象。 (五)整合信息化资源,提高整体效能。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突出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监控系统、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路政执法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公路档案管理系统、统计业务系统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全程监控实施步伐,全面抓好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加大推广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发挥高速公路ETC客服中心职能,积极做好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和非现金结算续建工作,全面加快东港高速集贤站、港站及荣乌高速陈

5、庄站ETC车道升级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针对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各单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制订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并建立人才管理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单位人才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提高人才动态管理水平。同时,市局将结合实际,适时组织全系统信息技术人员举办专项培训班,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全系统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和,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进程,更好地发挥信息化为公路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二)全面抓好落实。各单位要着眼信息化长远建设,立足当前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对策,制订出适合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及任务目标,确保每项工作落在实处。 (三)加强资金保障。全系统各单位要将信息化专项资金列入本单位年度支出计划,落实好信息化建设资金渠道,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提供资金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