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05666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藏铁路项目第一期工程(初稿)需求调研整理资料中科院寒旱所计算机网络室二二年五月- 48 -目 录前 言20、青藏铁路建设概况30.1、摘要30.1.1、预期目标30.1.2、研究内容和意义30.2、主要指标50.2.1、总目标50.2.2、主要考核指标60.2.3、预期重大成果71、青藏项目的管理组织与过程控制81.1、项目、课题、专题参加人员统计表81.2管理组织101.2.1项目团队组织结构思路图101.2.2项目团队组织结构思路说明111.3、 日常考核与过程控制121.3.1、 日常考核121.3.2、 项目的过程控制122、青藏项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162.1、信息交流与沟通示意图1

2、62.2、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细节描述162.2.1将人员沟通和有效聆听合并为面对面的沟通172.2.2 书面沟通与交流172.2.3 会议、讲演172.2.4报告、项目文件及控制变更192.2.5创建学习组织203、青藏项目的信息分类收集与集成管理213.1、青藏项目分解223.1.1、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研究233.1.2、青藏铁路沿线路基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283.1.3、青藏铁路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343.1.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353.1.5、铁路路基动荷载稳定性及含盐土工程特性研究。413.1.6、青藏铁路数字路基及仿真平台开发研究44

3、3.1.7、青藏铁路建典型地段高原雷暴天气灾害预警和防御的应用研究。45前 言对青藏铁路项目管理进行需求调研的目的是通过走访项目相关人员,以面对面的方式了解项目隶属关系、阶段性标志、已完成情况、项目目标、技术路线、成果提交形式等等,以便归纳整理出调研资料,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因为需求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系统维护在整个目标软件的生命周期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且后一阶段工作的成败完全由前一阶段工作的成败来决定。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疏漏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二二年五月二十四日0、青藏铁路建设概况0.1、摘要0.1.1、预期目标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青藏铁路建

4、设中存在的重要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集成研究。在直接为铁路勘察、设计、施工服务的基础上,以任务带学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青藏铁路今后的运营、维修,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油气开发及其它寒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学储备,使我国的冻土工程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0.1.2、研究内容和意义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区长度为632公里(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约550公里,岛状不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82公里),全线海拔4000m以上地段长度约为965公里。高原和冻土是青藏铁路修筑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冻土区筑路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冻胀和融沉。在季节冻土区主

5、要问题是冻胀,在多年冻土区主要问题是融沉。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高温冻土,极易受工程的影响产生融化下沉。铁路建筑是百年大计,必须考虑全球转暖的影响。IPCC2001年发布的预测称“全球表面温度预计在19902100年间升高1.45.8”。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启动器”和“放大器”,其升温更早于和高于全球平均值。因此,高温冻土及全球变化使青藏高原铁路的修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说: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冻土的关键问题在融沉因此,要确保铁路建筑的稳定性,必须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的变化,预测工程作用下冻土的变化以及预测两种因素叠加后冻土的变化及工程稳定性,必须开展气候-

6、工程-冻土相互作用的预测研究。为了应对高温冻土和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还必须改变以往一直沿用的消极保护冻土的措施,采用积极的保护冻土措施,即冷却地基的办法。为此,必须在了解气候-工程-冻土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新的地温调控原理和技术,采用高新技术,提出能冷却地基的新的路基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以确保工程的稳定。青藏铁路大体与青藏公路平行修建,两者之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在10公里的狭长走廊内已建有格-拉输油管、兰-西-拉光缆和青藏公路,再加上一条青藏铁路,其对环境的干扰强度可想而知。冻土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在这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冻土环境的改变也必将影响到工程的稳定性。所

7、以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从保护工程稳定性的角度,都必须开展冻土环境与工程的相互作用研究。除了上述气候-工程-冻土相互作用及冷却地基原理和技术两大科技问题,以及冻土环境保护研究外,还需要对以往研究不足,但铁路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含盐冻土的工程性质、列车动荷载、地震荷载、雷暴对铁路通讯信号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开展必要的研究。因此,为了保证青藏铁路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营,必须加深对冻土问题的研究。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尤其要加深对冻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应用性勘探、研究和试验”。青藏铁路已经开工,铁道部门已将难度最大的北麓河试验工程交给我们并要求做成全线的样板。同时不断地就勘察、设计、施工中的

8、问题咨询我们的意见,所提问题大多是燃眉之急,缺长远考虑。我们的工作应该在满足青藏铁路急需的基础上,远近结合,室内外结合,工程与理论结合,以任务带学科,进一步开展必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青藏铁路今后的运营、维修,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油气开发及其它寒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学储备。0.2、主要指标0.2.1、总目标l 通过开展青藏铁路试验工程典型有效的工程结构措施的示范工程,为青藏铁路全线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样板和可靠的技术支撑保证。l 提出保证青藏铁路沿线冻土路基稳定性的成套对策及关键技术。l 修订现行的青藏铁路勘探和设计暂行规定。l 建立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工程、

9、灾害监测、评价和预测系统。l 阐明青藏铁路气候和工程与多年冻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l 建立青藏铁路沿线信息系统及数字冻土路基集成分析系统。l 青藏铁路那曲地区雷电多发区的预警和雷电防护技术措施。l 提高我国冻土工程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指导工程实践。0.2.2、主要考核指标(1) 关键技术问题u 青藏铁路沿线保护冻土路基稳定性的3-4项成套对策和关键技术(铺设保温材料路基、抛片石护坡、通风管路基和保温材料及抛片石护坡综合措施)。u 建立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示范工程。u 比选出23种适合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的措施,给出设计参数、原则及施工工艺并在全线推广。u 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区段划分及潜在冻融病

10、害整治的对策与措施。u 青藏铁路那曲地区雷电多发区的预警和雷电防护技术措施。u 青藏铁路沿线北麓河地区植被恢复营造技术示范。(2) 关键科学问题u 基于水分场、温度场、应力场三场耦合关系建立冻胀融沉预测理论及方法。u 建立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工程、路基病害的监测、评价和预测理论及方法。u 建立数字冻土路基集成、反馈分析系统。u 建立高原冻土区铁路路基在动荷载下的稳定性评价理论。 (3) 原始数据资料积累u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比例尺不低于1:10万)。u 提供青藏铁路、公路沿线所建场地的监测基础数据库。u 提供含盐冻土的物理、力学参数。(4)专利、论文及奖项u 发明专利12项,实用

11、新型专利2-3项,与铁道部门联合争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u 国内核心刊物论文200250篇,SCI和EI论文5060篇,专著23部。(5) 人才培养u 吸引“百人计划”人员1-2名、高访学者810人,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0.2.3、预期重大成果(1) 关键技术成果l 提出保证青藏铁路工程稳定性和冻融病害整治的对策与关键技术。l 建立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示范工程。l 查明活动层变化对寒区水文系统及区域高寒植被的影响关系并建立典型地段植被恢复营造技术示范。l 提出青藏铁路那曲地区雷电多发区的预警系统和雷电防护技术措施。(2) 基础性成果l 建立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工程、灾害

12、的监测、评价和预测系统。l 给出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对青藏铁路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评价模型。l 基于水分场、温度场、应力场三场耦合关系建立冻胀融沉预测理论和方法。l 建立高原冻土区铁路路基在动荷载下的稳定性评价理论。l 建立含盐冻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综合评价系统l 建立数字冻土路基分析、反馈系统及青藏铁路沿线冻土路基地理信息系统1、青藏项目的管理组织与过程控制1.1、项目、课题、专题参加人员统计表ID姓名所在单位参加课题(研究内容)项目角色联系方式1程国栋兰州分院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主管2马 巍寒旱所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分管3李述训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分管4李栋梁

13、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分管5吴青柏寒旱所工程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分管6何 平寒旱所路基动荷载稳定性及含盐土工程特性分管7李 新寒旱所铁路数字路基及仿真平台分管8张义军寒旱所高原雷暴天气灾害预警和防御分管9张鸿发寒旱所高原雷暴天气灾害预警和防御分管10张建明寒旱所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参与11盛 煜寒旱所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参与12赖远明寒旱所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参与13刘永智寒旱所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参与14李东庆寒旱所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参与15牛富俊寒旱所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参与16宁建国北京理工大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参与17牛永红寒旱所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参与18汪 稔武汉

14、岩土所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参与19孔令伟武汉岩土所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参与20马晓波寒旱所研究生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1王澄海寒旱所研究生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2赵 林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3南卓铜寒旱所研究生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4吕世华寒旱所副所长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5符淙斌北京大气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6秦宁生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7王 文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8魏 丽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29汤懋苍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3031董安祥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32张存杰寒旱所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参与33张廷军美国WDC数据中心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