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_梁明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047552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线路_梁明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子线路_梁明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子线路_梁明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子线路_梁明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子线路_梁明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线路_梁明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线路_梁明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学校电子类辅导教材电子线路学习指导书第 1 章半导体器件的特性1.1 知识点归纳本章介绍了半导体的基本知识,阐说了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BJT)和场效应管(FET )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1.杂质半导体与PN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不同杂质就形成N 型和P 型半导体。半导体中有两种载流子,自由电子和空穴,载流子因浓度而产生的运动成为扩散运动,因电位差而产生的运动成为漂移运动。在同一种本征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种杂质半导体,在它们的交界面上,上述两种运动达到动态平衡,就形成了 PN 结。其基本特性是单向导电性。2.半导体二极管 一个 PN 结引出电极后就构成了二极管,加上正向偏压时形成扩散

2、电流,电流与电压呈指数关系,加反向电压时,产生漂移电流,其数值很小。体现出单向导电性。3 晶体管 晶体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对发射极正向偏置集电极反向偏置时,从射区流到基区的非平衡少子中仅有很少部分与基区的多子复合, 形成基极电流I B ,而大部分在集电结外电场作用下形成漂移电流I C,体现出 IB 对 IC 的控制,可将 IC 视为 IB控制的电流源。晶体管有放大、饱和、截止三个工作区域。4.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它通过栅 -源电压的电场效应去控制漏极电流,因输入回路的PN 结处于反向偏置或输入端处于绝缘状态因此输入电阻远大于晶体管。 场效应管局又夹断区(即截止区) 、横流区(即线

3、性区)和可比阿安电阻区三个工作区域。学完本章后应掌握:1.熟悉下列定义、概念和原理:自由电子与空穴,扩散与漂移,复合,空间电荷区, PN 结,耗尽层,导电沟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放大作用及三个工作区域。 2.掌握二极管、稳压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外特性,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1-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特性1.2习题与思考题详解1-1 试简述PN 结的形成过程。 空间电荷压,阻挡层,耗尽层和势垒压等名称是根据什么特性提出来的。答: PN 结的形成过程:当两块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P 区的空穴浓度高于N 区,于是空穴将越过交界面由P 区向 N 区扩散;同理, N 区的电子浓度高于 P

4、区,电子越过交界面由 N 区向 P 区扩散。多子由一区扩散到另一区时,形成另一区的少子并与该区的多子复合,因此,在交界面的一侧留下带负电荷的受主离子,另一侧留下带正电荷的施主离子。于是在交界面附近形成一个空间电压区,即 PN 结。空间电荷压:在 PN 结内无可移动的带电荷之缘故。 势垒层:在 PN 结中, N 区电位高于 P 区电位,两区存在接触电位差之缘故。 耗尽层:在 PN 结中,只有不能移动的数量相等的正负离子,而载流子因扩散和复合而消耗掉了之故。 阻挡层:由于 PN 结中存在接触电势压,阻挡了电子扩散之故。 1-2( 1)在室温下,当硅二极管的反向电流达到其反向饱和电流 IRsat 的

5、 95 时,反 1-2 向电压是多少2 计算偏压为0.1V 时,相应的正向电流和反向电流的比值。(3)如果反向饱和电流为10nA ,计算相应于电压为0.6 时的正向电流,并说明这一结果与实际不符的原因。VD VT解: 1 因为ID IRsat e 1 ID 所以V D VTln 26mv ln0.95-1.33 mv I R SAT VD I I R sat e VT 1 VD 2 D VR 1 IR I e VT1 VR R sat 31-3 在测量二极管的正向电阻时,用表的 “ R 10”档测出的阻值小而用 “R100档”测出大,原因何在? -2-高等学校电子类辅导教材 电子线路学习指导书

6、答:因为万用表 “R10档”的内阻小,测量二极管的正向阻值小而“ R 100档”的内阻大, 测量的二极管的正向阻值大。 1-4 怎样用万能表判断二极管的极性和好坏?答:判断二极管的极性与好坏,选择万用表 “R 1K ”电阻档,此时黑表棒为正极,红表棒为电源负极。用黑红表棒接待测二极管两极,观察阻值大小,再反过来相接,观察阻值大小,若两次测量均大,说明二极管断路, 若第一次测量阻值大, 第二次测量阻值小,则测量值小的连接时,黑表棒接二极管的阳极,红表棒接二极管的阴极;并说明二极管是好的;若两次测量阻值均小,说明二极管被击穿。设 1-5 限幅电路如图所示,D 为 理想二极管,输入电压vi 为正弦波

7、,其振幅大于VR ,试给出输出电压为 U O 的波形。解: 1-6 双向限幅器如图所示,设 D1 D2 为理想二极管, 输入电压为正弦波,其振幅 Vi3VR ,试给出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 -3-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特性 1-7 双向限幅器如图所示,设 D1 D2 为理想二极管,输入电压vi 由0-100V作线性变化,给出相对于vi 的输出电压U O随时间变化的曲线。VR2VR18020解:VAR1 V R1100 20 40V R1 R2 100 200-4- 高等学校电子类辅导教材电子线路学习指导书1-8 求图所示各电路中的电流 I 和电压 V (设电路中的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解: 对于

8、D1 D2 D3管正向偏压, D3 的偏压最大先导通,随之D1 D2反偏截5V 1V 止。所以 U O 1V I 4 mA 1K D1 D2 D3均处于正向偏置状态, D1 的偏置电压大先导通,D2 D3则由于D1 的导通反偏而截止。则UO3VI5mA已知稳压管稳定电压V6V 最大稳定电流I Z max25mA1-9稳压管稳压电路如图示,1-9限流电阻R500求:. vi 15v R2 2 K时,电路工作是否正常?vo . vi 10v R2800 时,电路工作情况如何? . vi 20v R2开路,电路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vi ve 15 6解: 1. I R 18mA R 0.5v0

9、 6 I RL 3mA RL 2则 I E I R I RL 18 3 15mA -5-第一章半导体器件特性I E min lt I E lt I E max所以电路正常工作v0 vE 6V vi vE 10 6 2. I R 8mA R 0.5 6 I RL 7.5mA I E I R IRL 8 7.5 0.5mA lt I E min 0.8稳压管无法稳压vi vE 20 6(3) I R 28mA gt I E max稳压管可能会热击穿。R 0.51-10将两个二极管如图连接起来,是否与晶体管一样具有电流放大作用,为什么?答:不含。因为这样连接不会形成基区,不会产生复合现象,形成小电流

10、对大电流的控制。所以不具备电流放大效应。 1-11 为什么晶体管发射区掺杂浓度大,而基区掺杂程度小且做得很薄?答:发射区浓度大即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便于发射进入基区,而基区掺杂浓度小,多数载流子少,复合后仍有大量的由发射区扩散到基区的多子到达集电区,即基压也做得较窄。1-12 将一个PNP 型晶体管接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1)画出电路,标出电源极性。( 2)如果管子的h fb 0.98 要得到10mA集电极电路, 问基极电流多大?( 3)试分析内部载流子的运动情况。解1 h fb IC IC 1 h fb 200.02(2) h fb 0.98 , h fe Ib 0.2mA 1 h fb h

11、 fe hfb 0.98 ( 3)分析管内载流子运动情况(略)见书14 页 -6-高等学校电子类辅导教材电子线路学习指导书1-13 一个晶体管的IB 10 A,IC0.5mA,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用这两个数据来计算这的交流电流放大倍数?答:在忽略I CEO后,且输出特性曲线平行时,h fe hFE 此时才可用IB IC计算这的交流电流放大倍数。1-14 若测得放大电路中晶体管三个电极对地的电压分别为V1 -6.2VV2 - 6VV3 -9V试判断晶体管的电极和类型。答:若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路反偏,再者各电路均为负值, 所以该晶体管为 PNP 型,极性如图所示。 1-15 晶 体

12、 管 3DG8A 的 输 出 曲 线如 图 示 , 已 知 它 的 P CM200mw , I20mAVBRCED15V 1 定义安全工作区 ( 2)定出放大区 3当 VCE6V时,能否使 IC 工作在30mA ,为什么?(1)阴影线外为过耗区,内为安全区。解: (2) CES VBRCED之间为放大区, VCES为 V 饱和压降。( 3)当 VCE6V 时,不能使 IC 工作在 30mA 因为 ICM20mA-7-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特性 第 2 章 放大器基础 2.1 知识点归纳 一、放大的概念 放大实质上是将微弱的信号通过有源器件(晶体管或场效应管)对能量进行控制的过程,是将直流电源提供

13、的能量转化为负载所获得的虽信号变化的能量。放大的前提是信号不失真。二、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1.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是有源器件,即晶体管或场效应管。 2.正确的直流电源电压数值、极性与其它电路参数应保证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场效应管工作在恒流区,即建立起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保证电路中的信号不失真。三、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放大倍数A 2. 输入电阻Ri 3.输出电阻 R0 4.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 OM 5. 下限截止频率 f L ,上限截止频率 f H 及同频带BW 6. 最大输出功率P0 m 和效率 。四、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分析放大电路的方法有两种,即图解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图解法用于确定静态工作点和分析打信号工作的动态情况,微变等效电路法只适用于分析、计算低频小信号工作时电路的动态指标。分析电路应遵循“先静态,后动态”的原则,只有静态工作点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