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03756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器地分类及图释(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青铜器的分类与图释常常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形态多种多样,其使用功能与名称与现代生活有比拟大的距离。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设欣赏价值。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与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假如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

2、、工具、农具、杂器等。一,鼎顶煮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1,商早器商代早期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省市郊出土,因鼎身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王鼎战国,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厘米,最大直径厘米。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二,簋(gui

3、,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1,周应侯见工簋西周美国季融先生藏高23、1厘米口径19、2厘米腹深11、9厘米腹径24、5厘米重4589、4克曾侯乙簋战国早期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热博物馆藏1979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108通高、口徑、座高10釐米,重公斤。侈口束頸,鼓腹,腹部有捲曲成弓形的龍耳,圈足下連鑄方座,方座每邊有長

4、方形缺,蓋隆起,上有蓮花形捉手。蓮瓣飾雲紋,蓋面、器頸、腹部和方座市連鳳紋、勾連雲紋、鳥首紋等。【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3,特别的簋班簋西周。四耳饰兽首,下垂长珥作为支柱,缺盖,穆王时毛班所作。此簋何时何地出土无考,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占领时散出。1972年市文物管理处拣选修复,现藏首都博物馆。簋通高厘米,口径26厘米。下垂长珥其后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饰冏纹,夹有两道弦纹。腹饰阳线构成的兽面纹。低圈足,无纹饰。底有铭20行,197字。4,特别的簋直线纹簋缺盖博物院商代青铜直线纹簋,它通高273厘米,口径332厘米,底径202厘米,1959年出土于省石楼县桃花庄。这件簋为敞口,宽外折沿,弧壁深

5、腹,底部圆收近平,下接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部有长方形镂孔三个,腹部和圈足各饰以一周直线纹带,上下框以圈连接。商代的青铜器一般都有其固定的纹饰,常表现为饕餮纹、兽面纹等,像这样的饰以直线纹的簋,在我国的省等地虽也有发现,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罕见的随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的级别最高,贵为天子,才有这样的规格,鼎中如此摆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用于祭祀的食物。七鼎六簋与五鼎四簋分别为卿大夫和大夫的随葬品,三鼎二簋为士在特定的场合下用的,一鼎如此为士专用。等级很严格,不能越级使用。三,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在新石器时代,三鼓足鬲很普遍,青铜器鬲明显是由鬲演化,鬲一般

6、单耳,而青铜鬲有耳为多。1,典型的鬲联裆云雷纹圆肩铜鬲联裆商高厘米,口径厘米省博物馆藏。此鬲侈口,斜折沿,方唇,两立耳略外撇,束领甚短。裆连接成弧形。空足,足立面成三角形。上腹部饰云雷纹带,其上下辅以联珠纹。器壁较薄,纹饰纤细。联裆鬲是区分周文化与商文化的重要考古学标志,直到西周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新干大洋洲出土了许多联裆鬲,除这件铜鬲外,还有更多的联裆鬲。从联裆的形制可以看出,这件铜鬲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但新干联裆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文化器物,西周联裆鬲多无耳,联裆处无明显分界,多带柱足、蹄足或扁足;而新干联裆鬲口沿上有立耳,联裆处有分界,袋足下为中空的锥形足,与西周联裆鬲差异明显;

7、此外,此鬲颈部饰上下以连珠纹位界的云雷纹,也是早期商文化青铜器的装饰特点。新干联裆鬲综合了商文化、先周文化以与吴城文化的元素,呈现出复杂的文化风貌。2,典型的鬲分裆蟠龙纹鬲分裆无耳,春秋晚期,考古研究所藏通高11、口径厘米。一九八八年金勝村出土。折沿,厚唇,微上翘。敛口,束颈,腹部微鼓,平底,瓦状兽蹄足。肩部有三个龙形扉棱。上腹部有一周蟠龙纹带,填以云纹和三角回纹。龙形扉棱填圆点纹。此鬲为趙卿墓所出,同墓出土此式鬲共六件。四,甗(yan,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局部,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殷墟商中后期,无盖殷墟博物

8、馆藏。五,簠(fu,甫)盛食物用。古书里写作“胡或“瑚。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1,斗形丰白簠丰伯叔父簠周,长方形,上半局部与下半局部为屋顶形状,虢国博物馆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村岭周代墓地出土了一件簠,即丰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一样,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与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通高厘米,口径厘米,腹深厘米。器、盖对铭,共3行14字。2,盒形蟠蛇纹簠春秋晚期,通高20、长厘米,省考古研究所藏。一九八八年金勝村出土盖、器根本一样,上下对合而成。盖器的均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

9、。在盖器的两短边各设一对兽面铺首环形耳,下承四个曲尺蹼形足。腹壁和蹼形足均饰C形蟠蛇纹。此簠为趙卿墓所出,同时出土此式簠共两件。六,盨(xu,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与簠区别主要在于腹部比拟深,盖显得矮。虢仲盨西周宣至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通高厘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93年省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器、盖饰凸弦纹、带状窃曲纹,上下相合。盖上立四犬形组。器敛口,附一对犬首环首。盖器同铭,三行、十四行,记虢妃宝盨。墓主人虢国的国君。同出一样的器物共四件,每件的长度均远47厘米以上,形制巨大,在同期出土物中颇为罕见。七,盂yu与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

10、,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1,商晚寝小室盂通高、口径厘米,重公斤。海阳博物馆收。寝盂于1994年在海阳盘石镇嘴子前村出土,侈口敛腹,附耳圈足,有盖,盖钮作四瓣花苞状。盖上、其颈和圈足均饰一周夔龙纹,腹饰蕉叶夔纹,均以云雷纹填底。铭文字数,底铸铭文4字,铭文释文为寝小室盂2,西周西周伯盂西周,高,宽,重,故宫博物院藏。此盂圆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颈部前后饰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夔首鸟身的变形夔纹,也称夔鸟纹。腹部饰宽叶纹,圈足上饰对角夔纹。盂底有铭文2行15字:伯作宝尊盂,其万年子子永宝用享。八,敦(dui,音对)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西瓜敦战

11、国,开元博物馆藏高:24CM宽:25CM径。盖与器能合成球形,因有“西瓜敦之称。腹部有两对对称环形耳,腹下螭龙形足。盖上三圆系,盖面与腹部饰有格绞丝纹,交叉点饰圆环形虺纹图案,花纹精巧,造型新颖。九,豆dou斗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镶嵌狩猎画像豆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博物馆藏。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根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开展的先驱。十,尊zuen遵)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大,有

12、圆的,也有方形的。1,圆形青铜棘刺纹尊西周,博物馆藏。1976年12月,丹阳司徒公社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共出26件青铜器,其中有2件棘刺纹尊,一件高厘米,一件高厘米,皆为侈口、高圈足、扁鼓腹,颈、足饰密集的锯齿纹、几何纹,腹饰带有纤细而密集的青铜墙铁壁芒刺的棘刺纹,颈、腹、足间界以圈点纹。2,方形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国家博物馆收藏。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厘米,重近公斤,1938年出土于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十一,牺尊金银错镶嵌牛牺尊战国,齐国历史博物馆,金银错镶嵌战国铜牺尊长46厘米,高厘米,重公斤,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由头颅、体、盖分铸

13、而成。首体接合处,合缝痕被项圈巧妙遮掩,项圈宽1厘米,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失10枚,突起如铃。口角左右错银丝两道,各嵌8枚银质星点,以示胡须,头顶与双目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里是墨精石,眼上眉毛是各嵌7枚长方形绿松石块。牛背上有一盖,盖为一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十二,卣(you有)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青铜提梁卣西周,博物馆收藏。卣带梁通高厘米,口径厘米厘米,1982年9月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

14、出土。器横截面为椭圆形,有盖,腹倾垂,圈足有直裙,盖面斜直,盖纽为一小立鸟,扁提梁,两端有牛头形兽首。器颈部与盖顶面均饰以平行细绳纹相间的小圈点纹带,圈足饰斜三角云纹,提梁饰两行圈点纹。十三,盉(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1,西周时期珙从盉珙从盉商代。博物馆收藏。尺寸:通盖高、口径厘米出土时间.地点:1930年.益都埠屯商墓出土珙从盉详细描述调味器。子母口,深腹,圜底,前有管状流,后有兽形鋬,下承三柱足。盖纽作菌形。盖侧与鋬顶有用来栓系的半环纽相对应,器颈与盖各饰一周兽面纹。铭文容盖与柄下对铭“作珙从彝四字。2,战国时期螭梁盉战国,故宫博物圆收藏。高,宽,重。短颈,广肩,有提梁,肩部有流,圆体,鼓腹,腹底圆,下有三异兽形足。提梁整体作镂空螭形,螭首扁平,尾下垂,有四爪,螭身弓起,呈桥状,首、尾分别置于器口两侧肩部,这种镂空螭梁在青铜器中是比拟少见的。盖顶正中有一猴形钮,猴曲腿蹲坐,颈上套一环,环上有链,猴单爪握链,链的另一端与梁上的环钮相连。猴的神态自然生动。流作鸟首形,鸟首顶上伏卧一小虎。三足为站立的怪兽,人面鸟咀,额上有双角,身侧有两翼,前爪左右各抓一蛇,形象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