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036483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2、 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3、 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预习要求: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不?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

2、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同学们知道这个武将是谁吗? ” 教师分析: 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

3、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主角烛之武。二、解题:烛之武是一个人,而秦师,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但是就算没有十万百万也有成千上万吧。一人退一万人,这可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牛多了,后者只是把人挡在门外就可以了,而烛之武,本文的主角却是让这攻城的几万人老老实实的请回家了,这气魄,这能力,不平常吧!他是怎么退的,是像张飞一声大吼,用勇退,还是像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智退,这个问题相信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都会有一个答案的。三、相关知识介绍: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大家请看注

4、释,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作者左丘明。它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四、课文讲解:(1)第一段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请全体学生一起朗读,并回答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字词分析:1 、实词:且贰于楚也。 “贰”原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属于此类活用现象,译为从属二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原为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个句子中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2 、虚词“以其无礼于晋”。 “以”

5、是表示原因的连词,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与”是介词,译为对。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教师提问:这一段只有短短的25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答,事件:秦晋围郑,以及事件的起因)教师分析: “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国和晋国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一般的亲密的还要亲密,就像夫妻一样,我们不是常说“秦晋之好”嘛,这关系可比于美英两国亲密多了;好了,找好帮手了,接

6、下来要弄个师出有名。总不能一声不吭上来就打吧,理由呢,人家找的很充分,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你看,理由还不只一个,这理由够充分了吧;“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秦晋联军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郑国“危矣”,郑国呢,它该怎么办,是举白旗投降,还是谋算着把这两老大哥给请回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段,看郑国是如何解决这兵临城下的危机的?(2) 第二段 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7、之。(教师朗读,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郑伯怎么说服烛之武接受任务的)字词分析:1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句式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倒装句/状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是”为指示代词,译为这。)、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教师明确译文)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

8、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教师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接受任务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分析: 在这一段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这一段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一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那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语言各自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佚之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A佚之狐对国家所面临的局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应战,无异于是一以卵击石。所以派遣使者去进行游说才是最佳的选择。这说明佚之狐头脑清醒,能够准确的评估局势,审时度势。B对于使者的选择,

9、他认为被郑文公所冷落的烛之武有劝退秦师的才能。足见佚之狐眼光之独到,能够慧眼识英才,充当伯乐。C“见秦君”而不是晋君,发动战争的是晋国,秦国与郑国并无太大的冲突。所以从秦方面入手就较为容易。可见,佚之狐考虑周全,深谋远虑。郑文公:“公从之”,佚之狐的意见很容易被采纳,郑文公决策及时果断,并且善于采纳建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抱怨推辞,他将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态度诚恳。而后,又一针见血指出亡郑于烛之武也是不利的,可说是软硬兼施,迫使烛之武答应退秦。这样,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认错,善于言辞的君主形象就跃然纸上。烛之武: 先是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

10、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言语中含有抱怨发牢骚的成分。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知道国家面临危难是,郑文公才任用他。有些不满的情绪无可厚非。况且郑文公所指派给他的任务意义重大,这句话其实也蕴含了试探的意味,可见烛之武的谨慎。 “许之”,在郑文公的劝说下,烛之武接受任务答应前往说服秦君,足见其深明大义。既然有退秦师的人才,那么他有时怎么退的呢?接下来进入本文最精彩的环节智退秦师。(3)第三段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11、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并思考问题:烛之武是怎么样一步步说服秦公的)字词分析:1 、实词“越国以鄙远”, “鄙”原为边远地区,边疆,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把作为边境”。“焉用亡郑陪以邻”, “陪”,读be,增加的意思。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请客的主人,而在本句中译为“东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12、而在本句中译为出使的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ng ;“乏困”,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疲劳的意思,而在本句中译为缺少的东西。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读yu。2 、虚词“将焉取之”,“焉”译为“于何”,“在哪里”。“唯君图之”,“唯”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语气,译为“还是”。3 、句式省略句A

13、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B 、(烛之武)夜缒而出。、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4、。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请同学回答刚才的问题,烛之武是怎么样说服秦公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是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达到说退秦师的目的,也破坏了有“秦晋之好”之称的秦晋联盟。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

15、一下。这一段开头写到:“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一处简写其实包含了诸多智慧。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此外夜黑也可以掩护烛之武的行动,“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见秦伯曰”,为什么不是见“晋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言辞再精彩也无济于事。这一步走对了,下面的一步才谈得上,这是战术思维了。接下是怎么劝说的呢?烛之武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接下来他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使秦穆公掂量好处,再揭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